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eae184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db

叶婆婆,吱吱尖叫了几声,掉头就跑没影了。不一会儿,小猴子拉着一公一母两只大猴子回来了,猴子一家三口扑倒在叶婆婆脚下,纳头便拜。原来,上个月叶婆婆进山采药草,遇到这只小猴子跌断了腿,便主动上前为它医治。在叶婆婆眼里,这些顽皮的猴子就像自己的孩子,虽然淘气却不失可爱。有时,她会带些苞米棒子、花生之类的,故意丢在猴子出没的地方,哪曾想猴子吃完之后,竟摘了些山桃野果悄悄放进她的背篓里。谁说异类不可教化?猴子也懂得人情往来呢。

⑤叶婆婆看到猴子全家对自己感恩,不禁欣慰地伸出手去,摩挲着猴子的头,就像拍抚着儿孙的脑袋。这时候,又有无数只猴子围上来,撒娇似的冲叶婆婆叫着闹着,乱作一团。有的猴子头上还顶着昨天抢来的白孝巾,模样滑稽得很。叶婆婆笑着说:“好啦好啦,我的乖孩儿们,以后不许再抢人家的孝衣啦!都要听婆婆的话,婆婆自然会疼你们的,明白吗?”说也奇怪,这些猴子似乎听懂了她劝诫的话,此后果真一次也没再骚扰过送殡队伍。 ⑥叶婆婆更高兴了,出入大山也更勤了。每天在她采药草的时候有群猴做伴,累了歇息的时候就顺便为它们一一检查伤病,更多时候,叶婆婆也会情不自禁地把隐埋心底的那些孤寂愁烦,一股脑儿全都倾诉给猴崽子们听。一位老人与一群猴子,相处得非常融洽。 ⑦后来,叶婆婆生病了,好多天没进山。有几只胆大些的猴子,竟然跑到婆婆家里来了。邻居们见猴子进村,还以为它们要祸害庄稼,没承想这些猴子根本没有到处乱跑,只在叶婆婆家里进进出出。好奇的人们隔着窗棂往里一瞅,好家伙!猴子们不但为叶婆婆端茶倒水,还有的正为她干杂活呢。当它们察觉到有围观者在指指点点的时候,霎时像个害羞的小孩子,屁股一扭一扭地跑远了。

⑧十多天后,叶婆婆的病情骤然加重。好心的邻居们纷纷前来,为她抓药熬药、陪她拉呱解闷。忽然之间,只听窗外由远而近,传来了一阵吱吱哇哇的叫声。邻居们打开房门,一下子惊呆了:只见院里站满了大大小小的猴子,每只猴子的手上,都捧着一大把药草。它们一见房门打开了,都齐刷刷地将药草投掷了进来,地上霎时堆起了一座小山。病床上的叶婆婆感激得满脸是泪,她多想伸出手去,再抚摸一下这群可爱的猴崽子,她那虚弱至极的身子似乎想往起挣,努力地往起挣……所有的猴子都无限悲伤地吱吱尖叫着,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上蹿下跳个不休。这场面,这情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⑨这天半夜,叶婆婆悄然走了。天亮后,赶来送葬的村民们惊讶地发现,院里的猴子或蹲或趴,全都出奇安静地守在那儿,竟然一只都没走。只不过,仿佛一夜之间,它们头上的毛发全变白了,仿佛个个头上都顶着一方孝巾。

⑩每个人都在感慨:你们看,猴子多么有情有义呀!它们莫不是在为叶婆婆戴孝吗? ?从此,人们都管这群猴子叫“白头叶猴”。 (选自《少年作家》2015年第4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从选文可以看出叶婆婆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叶婆婆看到猴子全家对自己感恩,不禁欣慰地伸出手去,摩挲着猴子的头,就像拍抚着儿孙的脑袋。

(4)选文第④段采用了插叙,请说说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阅读完选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答案】(1)本文讲述的是叶婆婆关爱猴子,猴子知恩感恩,两者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

(2)叶婆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是粗通医理,热心善良,慈爱、视猴如子。 (3)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叶婆婆对猴子的怜爱以及猴子在叶婆婆身边的温顺。 (4)①交代了猴子一家纳头便拜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表现出了叶婆婆善良的性格。

(5)依据“善良”“知恩感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等方面,联系自己生活,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心怀善良之心,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尽力。

示例②:人格化的猴子,受人恩惠,便知恩图报。叶婆婆一片慈爱,感化猴群。文章以理想化的笔调,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人与动物亲密相处的和谐图,引人入胜。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叙述对象即“叶婆婆和猴子”活动,从他们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2.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在文中找到“叶婆婆”关爱猴子的情节,抓住“叶婆婆”具体的行为表现从性格、情感方面来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3.本句是人物描写,根据所了解的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点明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根据具体的情节环境,说明加点字语表现了“叶婆婆”对猴子的情感与态度,使用“生动”“突出”等评价语来评价语句描写的效果。4.记叙的顺序有四种: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根据所叙情节发生先后的安排来判断。本题所示是插叙,可从交代有关情节、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方面来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作答。5.阅读全文,即可了解本文讲的是善良的“叶婆婆”如何关爱猴子和猴子报恩的故事,可以从“善良”、”报答”这两个角度选一个结合现实生活来谈谈“善良”和“报恩”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点评】读文章时必须仔细、全面,力求读懂文章,如记叙文中的人、物、中心事件、感情等就是其特定的线索,理清了思路,就能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概括时(特别是概括人物品质时)才不会出现偏离本质、似是而非的现象。答题时要顾及上下句、前后文,上下搭配,前呼后应,有时要从前文中找答案,有时要从后文中找答案,不能不看具体语境而只围绕提问去抽取片言只语或断章取义。

8.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巢一心

①每天早上,我都在鸟鸣中醒来。

②那是麻雀儿,几年前就在我家屋顶安营扎寨了。当初它们选择在这儿安居,是因为小院里种了一棵枇杷树。树长得很快,六七年光景已是枝繁叶茂,像一个大大的鸟巢。冬日里开出一簇簇淡黄色的花儿,春天到了,果实满树。雀儿们如至乐园,由原先的几只变成了一群,它们喜欢在树上玩耍,啁啾不已。我们进进出出,或坐在树下,它们不再害怕,顶多偏头看两眼。也有胆大的,飞到摇椅上,边轻晃,边侧着耳朵听我们聊天儿,听不懂,便觉无趣,嗖地一下飞上树了。

③某日,我坐在树下看书,忽然听到头上叽叽有声。抬头看,一只小雀儿站在低枝上,正认真地往下看。我不由地笑了,索性闭上眼,听小雀儿继续“读书”,享受这段难得的美好时光。到了五月,明灿灿的阳光照在黄澄澄的枇杷果上,雀儿们呼朋引伴,大快朵颐,

欢叫的声音里都是果香味儿!

④后来,家里总是不顺,有人说枇杷树不宜种在院内,阴气太重。父亲便买了砍刀,第一刀下去,雀儿们惊吓得一哄而散。他愣怔了好一会儿,叹口气,只砍掉不少枝条。树瘦了一大圈儿,雀儿们仍旧在上面飞来跑去,只是看见我们,眼神有些怯生生的。 ⑤枇杷树最终在母亲重病后被砍掉了,请人砍的。沉沉的夜幕中,那人一刀一刀斜劈下去。树重重地仆倒在地时,我想起了屋顶的雀儿们,它们一定听到了巨响,惊恐地躲在巢里,大气也不敢出!我的心似乎也被狠狠地劈了一刀,生疼!

⑥第二天,我早早地听见屋顶上的雀儿们在叽叽喳喳的议论,仿佛在指证犯罪现场。我走出去,小院里空荡荡的。没有了往日繁枝上热烈的阳光和鸟鸣,只有一个圆圆的树桩,瞪着我。我拿来个木桶,罩在树桩上。罩住了一束目光,屋顶上却有许多束目光掉下来,砸在身上,浑身发烫。我不敢抬头看,飞也似的转身回屋,像一个慌乱的逃逸者。 ⑦树没了,鸟儿要飞走了吧!

⑧没想到它们居然留下来,仍旧住在屋顶上。邻居们多次建议上去毁了鸟巢,我决不答应。它们恋旧窝,也恋旧情,用善良包容了我的自私和残忍。没有迁居别处,是对我的再一次信任,这个世上唯有信任不可辜负。

⑨雀儿们住在上面小小的巢里,我住在下面大大的巢里。白天,我和雀儿们一起出去,黄昏时疲惫而归。晚上睡在宽大的床上,却常常夜不能寐,脑海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琐琐碎碎的事,冷暖,悲喜,得失,纠缠在一起,心绪难宁。即使入睡了,那些梦也是白天生活的延续,纷繁而杂乱。我们只是把身体关进了巢里,心还在现实生活里浪迹。 ⑩越来越多的土地上盖起了高楼,世界却越来越拥挤。到处都是蜂巢般的楼房,以及高高矗立的房产广告牌。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人们都在奋力打拼。我们甚至热衷于换巢,巢越换越高,窗外就是灰色的天和霾尘飞扬的空气;巢越换越大,大到各自空间独立,彼此隔离。我们住在巢里依然焦虑不安,似乎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无论你躲在何处,都无法逃离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

?雀儿们的巢也越来越高。晚上,这些城市的流浪者睡着了,头碰头、脚挨脚地挤在一起,尖尖的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有时清冷的月光累了,也会轻轻地落进巢里,和它们一起安睡。雀儿们躲进熟悉的梦里,梦到干净的阳光,饱满的田野,肥胖的青虫,成熟的稻谷,芳香的果实。

?我也想躲进一个熟悉的梦里:轻轻地靠近树杈上的鸟巢,温热的阳光钻过树叶的缝隙,偷吻着几枚青色的鸟蛋儿。那个小巢很暖,很暖…… (1)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到了五月,明灿灿的阳光照在黄澄澄的枇杷果上雀儿们呼朋引伴,大快朵颐,欢叫的声音里都是果香味儿!

②我不敢抬头看,飞也似的转身回屋,像一个慌乱的逃逸者。

(2)文章前面部分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但第⑨段末句“我们只是把身体关进了巢里, 心还在现实生活里浪迹”开始,叙述的人称却变为了“我们”,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这句话上下句看似相互矛盾,其实不然。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文末“那个小巢很暖,很暖……”这句话中“暖”的内涵。 【答案】 (1)①“明灿灿”“黄澄澄”运用叠词,突出阳光明亮,枇杷果鲜黄,表现雀儿们生活环境优美,也写出了“我”和悦温暖的心境。②“飞也似”,运用夸张手法,表现“我”转身速度之快;又把自己称作“逃逸者”,表现“我”此时内心的恐慌、害怕,表达“我”对雀儿们的愧疚之情。

(2)下文写到人们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而奋力打拼,因为更多的物欲而生活得焦虑不安,而上文中“我”因种种生活压力而夜不能寐,可见“我”也是下文中“人们”中的一个。人称变为“我们”,更突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3)这句话的上下语句并不矛盾。“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指的是住在大大的房子里只是我们的身体,“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则指因为挣不脱物质的牵绊,我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一直焦虑不安,我们的灵魂没有归宿。

(4)人们为了入住更大更多的房子,奋力打拼,然而在拥有了更多更好的物质享受的时候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苦恼于各种琐碎人事,“我”夜不能寐。作者希望能躲进熟悉的梦,靠近温暖的鸟巢,从琐碎人事中摆脱出来,放下得失,淡泊名利,心绪安宁,内心温暖。作者也希望人们能摆脱物质的牵绊,找到心灵的家园。

【解析】【分析】(1)①结合句子分析,这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这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 “明灿灿”“黄澄澄”运用叠词,“明灿灿”形容阳光的明亮灿烂,“黄橙橙”形容枇杷果的鲜黄,表现雀儿们生活环境优美,也烘托了“我”和悦温暖的心境。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②结合句子分析,“飞也似”,像飞一样,运用了夸张手法, 表现“我”转身速度之快,又把我比作一个慌乱的逃逸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结合语境分析, 我请人砍掉了枇杷树,我感觉非常对不起雀儿,现在看到等着我,我觉得内心非常恐慌、害怕。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因为我家小院里的那棵枇杷树成了雀儿们的乐园,我也能在享受到美好的时光 。但后来因为家里总是不顺,特别是母亲重病后,我请人砍掉枇杷树,我觉得对不起这群雀儿,但雀儿却依然不愿离开我家屋顶。我和雀儿们依然相处非常融洽。文章至此都是叙事,叙的是我家的事。但第⑨段作者写自己的内心感受,作者写道,晚上睡在宽大的床上,却常常夜不能寐,脑海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琐琐碎碎的事,冷暖,悲喜,得失,纠缠在一起,心绪难宁。即使入睡了,那些梦也是白天生活的延续,纷繁而杂乱。概括来说就是 “我”因种种生活压力而夜不能寐。这种感受并不是只有作者一个人所独有, 下文就写到人们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而奋力打拼,因为更多的物欲而生活得焦虑不安。因此,人称变为“我们”,更突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3)结合文章内容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进行分析,“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指的是住在大大的房子里只是我们的身体, “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则指因为挣不脱物质的牵绊,我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一直焦虑不安,我们的灵魂没有归宿。 因此并不矛盾。

(4)这里的“暖”很显然不是自然温度方面的,显然是人的内心感受,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希望,就是因为现实中人们为了入住更大更多的房子,奋力打拼,然而在拥有了更多更好的物质享受的时候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苦恼于各种琐碎人事,“我”夜不能寐。 从“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 可以看出作者希望有一个心灵家园,哪怕它很小,但只要住在里面的人从琐碎人事中摆脱出来,放下得失,淡泊名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