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终极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终极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e99f588fab069dc5122016c

考试范围和题型

?(一)名词解释:10选5,共计40分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二,生态可持续发展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1989 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 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 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 要有一种 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 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4) 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问题: 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

2.威斯特伐里亚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由来:威斯特法利亚和约(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体系对欧洲构成的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

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形成的均势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到18世纪未时,就已经有许多曾经的大国衰落了。 欧洲格局构成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 各国影响

1

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

另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

局体系的意义

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欧洲战乱仍频。但如和约所签订的那样,这些战争都是在民族国家之间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而战,不再有中世纪般为了某一所谓神圣原则而发生的战争。而且在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直至20世纪的约大多数战争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定的国际关系原则对战争的进程及结果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无论各国从战争中捞到多少好处,在表面上它们都信誓旦旦地忠于主权和平等的原则。

3.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

1、政治是由根植于人性的客观规律所支配的。

2、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路标是根据权利定义的利益概念。 3、权利界定的利益概念是不确定的。 4、一般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领域。

5、不应将一具体国家的到的扩展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6、政治现实主义坚持政治领域的自主性。

4.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1)当今世界文明差异明显,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主线 2)文明的冲突成为未来左右全球政治的最主要冲突 3)同质文明内部的整合(欧盟) 4)国际关系日趋非西方化

5)儒教与伊斯兰教国家的结合是对西方的头号威胁

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

5.美国“新帝国论”

1)“单极稳定论” 现在是一超独强、没有对手的美国“单极时代”,美国的实力越突出、越强大,在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就越稳定、越和平。

2

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政治关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无论从定量还是从定性的分析上看,美国在世界政治结构中的权力优势都是“史无前例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能够单独与美国进行全球抗衡,因而形成了一超独强、没有对手的世界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关系,导致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未曾有过的“单极时代”。由于美国绝对优势地位的确立,就使过去长期以来对国际体系中领导地位争夺这一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将不复存在,使世界出现一种“单极力量主导下的稳定与和平”,美国的实力越突出、越强大,在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就越稳定、越和平。按照这一理论,如果单极是稳定的,那么维护单极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包括战争)也是“有利于稳定的”,因而也是“合法”的,这就是“单极稳定论”的内在逻辑。 2)“先发制人论”是一种主动出击,“美国将在威胁完全形成之前就采取行动”

“先发制人”战略主要以战争手段来实施,这种战争从本质上讲绝不是一种消极的自卫和被动的反应,而是一种“预防性干预”和主动出击,“美国将在威胁完全形成之前就采取行动”。(3)“先发制人”战略的实施表现为典型的单边主义,无论国际社会是否接受,联合国是否授权,其行为是否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美国政府一旦锁定目标,就将果断出手。可以看出,“先发制人论”是“布什主义”的主旨与核心。 3)“主权有限论”主权是有限的,不可能到国际法所赋予的主权的完全保护,美国等其他国家可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干涉。

美国政府认为,凡是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准许恐怖分子在自己领土上开展恐怖活动的国家,以及专制政权践踏本国公民最起码权力的国家,都不可能指望得到国际法所赋予的主权的完全保护;这些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为了消除危害世界的隐患,美国就应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干预;美国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干预的权力是无限的。 4)“民主和平论”“民主国家间不会发生战争”,“民主国家”要以战争的方式帮助那些“非民主国家”重新建立民主,实现和平。 这一理论认为,“民主国家是不会发生战争的”,这主要是由“民主”政治制度的约束机制决定的;转型中的“民主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较大;而“非民主国家”则频繁地发生战争;“民主国家”不能回避与“非民主国家”的战争,“民主国家”在继续维护世界民主和平的同时,要以战争的方式帮助那些“非民主国家”重建民主,通过民主的建立,在“非民主国家”实现和平。

6.莫德尔斯基的“世界大国论”

1)必须是有安全盈余的岛国或半岛

2)要有全球性政治组织和占世界一半以上的海军 3)要有创新性主导经济和强大综合经济实力 4)国内政治开放稳定

在这四个要素中,莫德尔斯基特别强调地缘位置和海军力量的重要性。莫德尔斯基认为近代世界历史上出现的四个“世界领导者”均是海岛或半岛型国家: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一角,在欧洲大陆上没有特别利益;荷兰在地理位置上虽不是典型的半岛国家,却也类似于半岛的海洋国家;英国在地理上完全是一个岛屿国家;美国则是一个大陆型的“海岛”国家,其地缘位置之与欧亚大陆犹如英国之与欧洲大陆。

7.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美、苏两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体系的中心支柱在欧洲。美、苏冷战,东西方的分裂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是战后欧洲的主要政治特征。两大集团对立的基础是欧洲两大同盟体系,即以

3

苏联为盟主的苏联与东欧同盟体系,以美国为盟主的美国与西欧同盟体系。实质是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大国瓜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有: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会议达成了以下协议:

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边界。

3.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 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积极意义: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消极意义: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8.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

积极影响: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亚非会议的召开也是亚非新兴国家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

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亚非会议高举独立、和平、友好与合作的旗帜,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隆精神。这个精神贯穿于会议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