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信息技术环境下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e882526b4daa58da0114ab1

《信息技术环境下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类学习的方式。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领域快速发展,人们已经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产生的深刻影响。《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并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和 “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和措施。

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师现有的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提要求之间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需要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需要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广阔空间;需要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这些不仅是对教师本身,同时也是对我国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而要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如何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是新时期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自身发展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信息化和新课改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课程的改革,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主阵地,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以校为本的培训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传媒作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充分论证,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课题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我们认为,这一课题进行的切实有效的研究,它将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无论是对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要求,还是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教育信息化及新课程的推进下,有些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有的教师又渴求自我价值实现却不知如何实现。这些现象对教师信息素养不高又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学校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国内已经有学校在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尝试,我们想通过他们的经验,把教师平时零碎的、不自觉的行为规范化、普遍化,让教师在指导和引领下自觉地、有组织地去实现个人专业发展。因此本课题对于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以校本研修为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升其教育境界,加快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以推进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提出这样的研究课题,其目的是为今后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进修、成长提供一些实例。探索学校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方法、手段和管理,从而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期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产生一批专业得到良好发展、具有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区域范围内有名望的教师。 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也是成功教师的必由之路。教师在进行研究时,必须要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课程标准,研究生活实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练一招一式,过硬本领,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走科研兴教的成功之路,促使我校教师尽快由“教书型”向“研究型”转化。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基础教育改革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3、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4、促进教师在新课改中课堂组织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四年,研究步骤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8月)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实验组织机构。 2、制定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 3、培训实验教师,确定实验对象。 4、完成课题的申报、审批、立项工作。

5、配备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软、硬件材料。

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10年6月)主要工作:

1、根据实验方案,进行重点实验,写出实验报告与阶段性小结。 2、建立实验资料档案,以便后期分析、研究、总结。

3、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边研究、边总结,不断完善实验课题研究方案要。

4、每学年度举行一次全校性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比武活动,强化意识,提高教师的网络建设、开发和应用能力。

5、组织交流、研讨活动,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形成阶段性成果,汇集成册。

6、检测实验效果,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变化规律。 7、参加总课题组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及时撰写各种经验总结或论文。 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主要工作: 1、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3、收集整理实验所有资料,分门别类汇集成册,接受总课题组的验收和评审。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1、收集整理软件资料,形成案例

资料的收集是我们前期课题研究的一个核心工作,资料的收集要详实、具体。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我们注重了资料的整体性能,对于课题研究较有帮助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档,同时我也让我们研究老师自我收集资料,形成自己特色的课题研究资料。每学期,我校都给每一位教师一本笔记本,进行业务笔记的记载,我还要求我们的研究老师针对课题进行业务学习记录,在教研例会上进行交流,我们也进行整理,形成案例资料。对于资料的收集处理,我们课题组专门对文献资料进行归档、整理。

2、围绕课题研究目的学校开展的活动

为了课题的开展,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配合课题研究的需要:

1.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管理规章制度。

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制定了《城南完小校本研修管理办法》。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校本研修的积极性,我们制定了《城南完小校本研修奖励制度》,每年教研(备课)小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评估,对做出成绩的教研(备课)小组和教师个人给予奖励。我们在进行校本研修的成果测评时,不单纯以在网上发表文章的数量作为考核依据,而是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即是否能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对教师的考核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网络校本研修的过程。

2.夯实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为校本研修提供强大的信息平台。 我校制定了《城南完小十一五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做到了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机制、硬件、软件一起抓。硬件建设方面,学校拥有百兆校园网络、智能化办公系统、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演播中心、高倍投影仪等一流的现代教育硬件设施。学校设有校园电视演播中心和闭路电视传输系统,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学校还建成了光纤接入,有200个网络节点、配备有3台服务器和1台800G网络存储器的高速校园网。队伍建设采取了:以课件制作为驱动,以理论培训为支撑,以课题研究作加速,以课程整合为契机。初步实现了教案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的目标。目前我校的校园广播网、校园电视网、校园计算机网、智能化办公系统已经覆盖了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常规电教媒体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教师提供一个更加方便和优越的教学和科研信息平台。

3.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和教师学习提供基础保障。

校本研修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研修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网络校本研修的主人。我校的校园网络开通之后,我们不失时机地利用业余时间举办了各种培训班,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网络校本研修的相关培训。我校按照“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培训与应用相结合”的方针,抓好了三支队伍建设,一是教师队伍培训建设,二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三是电教网管员队伍建设。为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根据要求,我们将信息技术的培训范围扩大到全校,进行全员培训,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研活动的能力。这些培训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和教师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我们学校大多数教师都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学会了在网上收集寻找各种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具备了开展网络校本研修的基本素养。

4.加强资源库建设,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应用平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首先要大力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此,学校从三个方面采取了措施:一是投入资金购买现有的教学资源。近几年我校每学期均购置各种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