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五项患者血浆HBV-DNA水平与乙肝五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乙肝五项患者血浆HBV-DNA水平与乙肝五项指标相关性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e652095a76e58fafbb0032d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论文 式患者组;分别占总患者的41.20%、35.58%、23.22%。经统计学处理显示在不同组别中HBV-DNA含量有显著表达差异(p<0.05),结果见表3-4。

在检出的I组242例大三阳中,仅有9例患者的HBV-DNA含量小于103 U/ml,其余233例患者(96.36%)的血浆HBV-DNA含量均大于103 U/ml,并且202例患者(83.64%)的血浆HBV-DNA含量大于105 U/ml,90例患者(37.27%)血浆中HBV-DNA含量大于107 U/ml。

在检出的I组209例小三阳中,仅有4例患者的HBV-DNA含量大于107 U/ml,其余205例患者(98.08%)的血浆HBV-DNA含量均小于107 U/ml,并且140例患者(66.98%)的血浆HBV-DNA含量小于103 U/ml,185例患者(88.52%)血浆中HBV-DNA含量小于105 U/ml。

表3-4 HBV-DNA含量与乙肝五项不同指标组合之间的关联

HBV-DNA含量(U/ml)

<103 103~105 105~107 >107 合计

I组 9 31 112 90 242(41.2)

II组 140 45 20 4 209(35.58)

III组 73 30 28 5 136(23.22)

合计 222 106 160 99 587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HBV-DNA含量在103 U/ml以上时,即HBV-DNA含量较高时,检出的大三阳组数量较多。检出的小三阳组则主要集中在HBV-DNA的含量小于107 U/ml时,说明在HBV-DNA含量较低时,检出的小三阳组数量较多。对于其他的表达形式组,HBV-DNA含量小于103 U/ml和大于103 U/ml时检出率基本持平,与前两组比较,分布不够明显。

§3.1.4 HBV-DNA含量与HBeAg不同形式间关系

为进一步确定HBV-DNA含量与HBeAg的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将患者划分为HBeAg阴性组和阳性组,就HBV-DNA检出率和含量,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5。

血浆HBeAg阴性组的患者人数为336人,而阳性组患者人数为251人。血浆HBeAg阴性组患者HBV-DNA检出数为121例,经计算其检出率为35.95%,而血浆HBeAg阳性组患者HBV-DNA检出数为242例,经计算其检出率为96.49%,要明显高于阴性组的35.95%。另外,血浆HBeAg阳性组

16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论文 患者HBV-DNA含量(log值)为6.23±2.17,也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的3.65±1.59。所以从结果可以看出HBeAg的阳性组别例数与HBV-DNA检出数呈正相关,HBV-DNA检出数及含量的高低与HBeAg变化基本一致,这可能与HBeAg在核心遗传物质外层包裹有关。

表3-5 HBV-DNA含量、检出率与HBeAg不同表达间的关系 组别 HBeAg阴性组 HBeAg阳性组

例数 336 251

HBV-DNA含量(log值)

3.65±1.59 6.23±2.17

HBV-DNA检出数(%)

121(35.95) 242(96.49)

§3.2 讨论

乙肝病毒HBV-DNA是一种嗜肝病毒,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管型颗粒,小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呈球形,形状呈球形结构,具有双层衣壳,因为其是Dane在1970年首先发现的,所以又称为Dane颗粒。外壳和核心两个部分构成了乙肝病毒,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的囊膜构成了外壳部分,核心部分则是核心颗粒,由双链DNA和核衣壳组成。HBV的核衣壳有核心蛋白HBcAg,一直处于受感染的肝细胞内,在核心区还有一转录物多肽HBeAg,会分泌到血液中。HBV基因组是环状双链结构,长短各不一,长链固定为负链,短链的长度可以变化,为正性链。有S、C、P、X基因位于3.2kb的HBV基因组内。在肝细胞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X基因编码的X蛋白。在电镜下可见细胞质滑面内质网增生,有较多的HBsAg见于内质网池内。

HBV有一糖蛋白衣壳,我们称之为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大量的HBsAg被分泌在受感染的肝细胞表面,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CD8+T细胞识别感染细胞并杀死它,最终结果为肝细胞坏死或凋亡。如果机体缺乏有效的免疫反应这一情况,那么就表现为携带状态。HBV抗原主要有以下三种:I组为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指标,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抗体。HBsAg由S基因编码,是HBV的衣被蛋白。HBsAb是保护性抗体,可中和HBV;II组为HBcAg,是乙肝病毒核衣壳成分,为颗粒状抗原,在感染者血清中不易检出,可刺激机体产生HBcAb;III组为HBeAg,由C基因编码,是可溶性的核心抗原,阳性提示病毒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强。

17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论文 可刺激机体产生HBeAb,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就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癌以及肝移植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揭示了对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HBV复发的预防策略,即所有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必须筛查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量,并根据HBsAg和HBV-DNA的水平以及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的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高、中和低风险人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对高度和中度风险的人群,须预防性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以减少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HBV复发。而对于肝癌发生的影响方面,由于肝癌发生机制复杂,宿主、病毒和环境因素均参与其中,现有抗病毒治疗和单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并不能完全消除肝癌的发生。近期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强效抑制病毒复制后,可明显减少肝硬化人群的肝癌风险,但即使病毒得到完全抑制,肝癌仍然会发生,无论是肝硬化还是非肝硬化人群。

根据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将标志物出现的时间具体划分为潜伏期、急性期、恢复期三期,将乙肝五项的血清相对浓度变化的趋势记录如下,见图3-1。潜伏期出现的只有HBsAg,而急性期显现的有HBsAg、HBeAg和HBcAb,恢复期出现的有HBsAb、HBeAb和HBcAb。

血清HBsAg在潜伏期逐渐升高,到急性期时开始缓慢下降。抗HBc-IgG一旦出现便迅速上升,在急性期可达最高值,达到最高时便不再下降,保持这一数值不变。而血清抗HBc-IgM的值呈现高山状分布,在急性期上升达到最高值后开始缓慢下降,在恢复期末,血清HBc-IgM的值降为0。

血清HBeAg变化较多变,在潜伏期2~3个月时相对浓度出现一个小高潮,然后缓缓下降,在第4个月降到最低值,紧跟着便开始上升,在第5~6个月时达到又一个峰值,随后再次进入缓平台期。

图3-1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出现的时间

18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论文 我们如果想要了解机体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或者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状态,就需要通过检测上述抗原抗体(乙肝两对半)。此外,现如今人们常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HBV-DN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量化血浆内病毒,有利于了解HBV在体内的致病复制情况及在患者体内的消长。因此,在临床上,对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血浆中HBV-DNA和乙肝五项的检测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对了解病情转归和指导治疗均起到关键作用。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58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33名,女性患者254名,两组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65.46%和55.51%,两者之间比较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表明男女患者感染HBV的几率相似。587例患者的乙肝五项指标的检出率各不相同。HBsAg表达较高,为98.45%,HBsAb表达较低,为1.13%。HBcAb、HBeAg、HBeAb检出率分别为96.26%、42.68%、40.44%。从587例患者血浆中HBV-DNA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不同HBV-DNA含量的乙肝患者,免疫标志物检出率也不尽相同,具体做如下解释。

在病毒含量较低的情况下,能检测到的HBsAb,而HBeAg阳性率比较低,HBeAb阳性率比较高。与此同时,病毒含量逐渐升高的过程中,HBsAb阳性率变为0,HBeAg检出的阳性率则逐渐增加,HBeAb检出的阳性率逐渐降低。当血浆HBV-DNA含量达到107 U/ml以上的时候,HBeAg检出的阳性率为95.92%,HBeAb检出的阳性率较低,仅达到4.08%。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随乙肝病毒含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病毒含量较低时,机体对于病毒的免疫应答较强,可能是由于乙肝病毒含量较低的时候,此时的抗原浓度适中,对刺激机体针对HBV的免疫应答有利。而乙肝病毒含量较高的时候,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较弱,原因尚待研究探索。

由于HBeAg是说明机体病情稳定与否、传染性的强弱、病毒复制程度的高低或缓解与否的指标,为了解HBV在体内复制的情况,就需要对HBV-DNA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上述数据显示,HBeAg阳性患者血浆的HBV-DNA检出率要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与此同时,HBeAg阴性患者血浆HBV-DNA水平(log值为3.65±1.59)要明显低于阳性患者的血浆HBV-DNA水平(log值为6.23±2.17),两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与HBeAg阳性具有传染性相一致,并且说明病毒复制活跃,这就作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的实验依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