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知识点完整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毛概知识点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e1db3f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4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1938年11月,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2.道路形成必然性:国情

3.道路内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一统一战线,二武装斗争,三党的建设。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体(一化)两翼(三改)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5.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二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6.1956年底,一化三改基本完成,剥削制度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 7.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颁布。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2.《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3.《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5.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对抗和冲突,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

6.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7.社会矛盾包括: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8.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本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包括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 9.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10.对于你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用专政和民主的方法对待 11.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一、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 二、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 三、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12.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13.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一、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

二、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所有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三、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1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3.两层基本含义的关系。 相互区别紧密联系。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从经济基础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

从上层建筑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的正确路线。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

标的基本途径。

8.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4.中国梦的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5.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灾难。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车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卖,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们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