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d548085011ca300a7c39051

况。 4、 加强学习通过列表格来第1阶段 6 65-x 6(65-x) 分析问题。 第2阶段 8 x 8x 5、 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全部 65 400 并求解。 5.解析:根据相等关系,由于1分零5秒就是65秒, 6、 验解并答题 可列出方程6(65-x)+8x=400,解方程得x=5. 6.解析:经检验,x=5符合题意。提醒学生最后要答题。 7、 比较和讨论 7.引导学生讨论:将上题的分析和列得的方程与例6,例7相8、 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 比较,看看是否相似,请大家分组讨论。 9、 比较老师的分析和自己8.请一两个同学讲解这三道题的相同之处,总 的分析,明白自己要加 结类似问题的解法。 强的地方。 9、参与下面标准评价学生的分析:(1)都可以列表格进行分析;(2)都要列出方程求解;(3)都必须检验解的正确性;(4)10.总结,明确下节课的目标。 都要答题….. 速度(米/秒) 时间(秒) 路程(米) 10、小结:这节课我们加强了对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下节课我们对本小节进行总结。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采用列表法来分析实际问题,并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该实际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5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1、综合提高 2、引导学生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2、练习

3、总结解决实际问题。 3、综合提高。 4、引导学生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 一、总结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活动 1、 引导设问:前面我们学习了采用各种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谁能说一下我们使用过什么方法来解方程? 2.参考以下各项来评价学生的回答:(1)基本变形;(2)移项;(3)去括号;(4)去分母;(5)最后把未知数系数化为1。 3.请学生花几分钟时间提出自己在解一元一次方程中遇到的困难,就这些问题给学生立即作出解答。 4.指导学生练习课本第12页的第2题。 答案:(1)x= -9; (2)x=-6; (3)y= 40 5.察看班内学生的具体练习情况,然后就整体情况作评价。 二、总结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 1.请学生看课本上第12页的归纳。讲解:用 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抓 住向题中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求出方程的解后,经过检验,就可以得到实

13

学生活动 1、 踊跃发言,回答问题 2、 听老师分析识记 3、 提出自己的问题 4、 完成 5、 了解自己的目前水平 学生活动 1、 翻看课本归纳 际问题的解答。 2.讲解:如果已经得出方程,我们只要解出这 个方程并通过验解就能保证正确。所以如 何列出方程非常关键。而在本章的开头我 们已经学习了一如何设未知数和列方程,现在 我们要学的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到一起就行 了。 3.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设未知数列方程 的基本步骤:(1)读题目,了解题目的意思;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3) 找出相等关系;(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注意量的单位要统一。 4.进一步指出,列出方程后的解法就是: (1)解方程。 (2)验证解。 (3)答题。 5.请学生完成下面的练习(课本第12页的习 题6.2.2的第5,6题)。 6.给学生分析解答第5题。 分析:设从第1组调走x人到第2组,则第1组有(26-x)人,第2组有(22+x)人。相等关系就是“第2组人数是第1组人数的2倍”。 解:设从第1组调x人到第2组,则有22+x =2(26-x),解得x=10. 经检验,符合题意。 答:要从第1组调10人到第2组去。 7.给学生分析解答第6题。 分析:设他们共乘坐了x千米的路程,则由 于17.60元超过了起步价8元,所以行程超 过3千米,超过部分为(x-3)千米。超过部 分每千米收费1.20元,共为1.20(x-3)元。 加上起步价8元,得到相等关系1.20(x-3) +8=17.60元。 解:设他们共乘坐了x千米的路程,则得 1.20(x-3)+8=17.60,解得x=11。 经检验,符合题意。 答:他们共乘坐了11千米的路程。 2、 听老师分析自己目前的掌握情况 3、 复习旧知识,加强巩固 4、 复习解方程和验解 5、 做练习 6、 对照答案,了解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 7、 对照答案,了解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看看老师如何一步一步兵分析问题,列方法以及解方程的。 三、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是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使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华师七下6.3 实践与探索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第14-19页。本节提供了不少例子和习题,有比较好的层次和实际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会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 2、 学会一些基本的现实知识。 3、 学会近似计算和估算。

4、了解数学建模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培养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使用价值的目的。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问题;基本实现常识的掌握。 难点: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现实知识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讲解例题1 1、学习例题1 2、引导学生讨论和探索问题1 2、讨论与探索 3、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3、完成课堂练习 一、问题1: 教师活动 1、讲述:今天我们要学习“6.3实践与探索”这一小节。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同学们要继续发扬探讨的学习风气,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2、请学生看课本第14页问题1,完成第一小 问。 3、设问:如果我们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 则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4、设问:如何列出方程,求出长方形的边长? 5、设问:现在请看第二小问,如何才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呢? 6、继续引导:如果直接设长方形的面积为x平方厘米,则如何才能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呢? 7、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不能直接设面积为未知数,则需要设谁为未知数呢?现在设未知数 的原则又是什么呢? 8、分析讲解:如果我们要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就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出。如果 我们知道长是多少,根据宽比长少4厘米求 出宽,然后就能求出面积。所以现在应该去 求出长方形的长或者宽。如果设长方形的 长或宽为未知数,其实问题就跟原来的第一 小问一样。同样体现了要把新问题转换为 已知问题的数学思想。 9、请学生重新设未知数,解出长方形的面积。 10、引导设问:对于第三小问,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

15

学生活动 1、进入“实践与探索”的学习。 2、自主完成第一小问。 2x3、积极回答:宽为3 cm. 4、积极思考,得出:(x+2x/3)×2=60,解得x=18,即: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 5、解第二问。(应该会遇到困难) 6、学知识有限,很难找到相等 关系列出方程。 7、考问题:必需设和.间题相关的量为未知数。 8、析和讨论,然后看看老师的 分析,体会把新问题转换为已 知问题的数学思想。 9.根据设未知量的原则,积极求解:设长(或宽)为x厘米,求出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 10、据问题1的几个小问归纳:由18 积是由长和宽来决定。那么,在长宽 之和相等的情况下,面积大的长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呢? 11、导学生继续探讨:如果把第二小题中的长宽差距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 12、结合实例,让学生总结:在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如何达到最大值? x 12=216,17×13=21,得出第二个长方形面积比较大,所以面积大的长方形长和宽比较接近。 11.积极动手计算,得出:面积会变为222.75,224,224.75,225平方厘米,即面积越来越大。 12、回答: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 长方形的面积在长和宽相等的情况下最大;如果围成任何图形,圆的面积最大。 二、练习和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作练习 2.做练习。 3.检查自己在练习的时候忘记了什么内容,并及时补上。 4.注意这样的特殊情况。 5.注意这样的特殊情况。 6、理解列方程的基本步骤,加强记忆,知道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1.请学生自主解第14页的练习第1题。 2.到学生中间察看练习的整体情况。 3.整体评价班内的情况。强调在作这道练习 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相等关系是长方体的体积等与圆柱体的体积相等。 (2)圆周率?取3.14来算就是一个近似值; 高要精确到0.1厘米,这也是一个近似值。 取这些近试值的原则是“计算过程中取计算 要求的下一位,计算结果四舍五入”。 (3)计算结果是:高为3.4厘米。 4.小结:第1题实际上就是数值的近似计算的 问题,以后大家要多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继续引导:如果计算需要多少辆车来运沙门土,计算结果是3 .2辆车,那么该算多少辆车呢? 5.分析讲解:涉及到这种实际问题时要仔细考虑,如果派3辆车,沙石能不能运完?当然不能。所以还得派1辆车,总共4辆车。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四舍五入了。这就是直接 进一的特殊情况。 三、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是在讨论、探索的基础上推导出一般结论。要注意“给出猜想,进行验证”的方法。 还学习了近似计算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计算结果按照要求进行四舍五入,也 直接进一的特殊情况。

华师七下7.1 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

【重点难点】

本节内容(包括第7章的引言)在教材第23-26页。主要内容为:通过对足球赛积分这个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索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规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 知识与能力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