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戡硕士毕业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王戡硕士毕业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ac7264daaea998fcc220e8f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看出,其实COCO委员会定义的内部控制的含义中是包括风险管理的观点的。1998年,加拿大CJCA(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风险是一种由于某些事件或是环境而带来的影响可能性,并阐述了关于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关系,“抓住机会和管理风险的同时,也就实施了控制”。

在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概念不容忽略,那就是萨奥法案(SOA法案)。2002年,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会计丑闻促使美国政府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改进,于是由国会议员萨班斯和奥克斯共同起草并由布什总统签署的萨奥法案诞生。萨奥法案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治理结构,明确管理层责任,并强制企业对外出具内部控制自评报告。

2004年,由于企业界频发的高管层舞弊案件,COSO委员会结合已有的COSO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充分借鉴了各国在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公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基于之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理论基础,对萨奥法案进行扩展研究,提出了新的企业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框架,其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思想应该转变为使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融合。新的风险管理框架增加了三个风险管理要素:风险反应、事项识别以及目标制定。COSO在其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提到,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某种意义上风险管理框架比之内部控制框架所涉及到的内容更加宽泛,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再造和扩展,是一个主要针对风险应对的理论框架。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国外的学者、个人也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1.2.2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国在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内部控制实践更不成熟。在1996年财政部颁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内部控制第一次给出明确定义,第二年,中注协相继颁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把内部控制描述为:企业为了维持日常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确保企业资源的安全,预防并杜绝舞弊行为的发生,确保会计报告的真实可靠而制定的相关企业规章制度。1999年,首部体现内部控制的法规问世,就是《会计法》,明确规定企业要完善本单位相关财务监督制度。2001年,中注协出具《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需要给企业提供内控评价报告,并且在指导意见中明确地提出了相关的内控评价标准。随后的2001年到2005年期间,财政部等相关金融机构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规范,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作出指导,大大地促进

1

1

王展翔.《加拿大 COCO 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述评》[J].商业研究, 2005(1)

3

1 引 言

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发展。

伴随着国家机构和社会团体陆续发布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范和办法,我国学者也掀起内部控制建设研究的浪潮,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不断丰富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体系,有助于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不断探索和完善。

2000年,吴水澎等引入了COSO的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并解释了COSO框架中建设性的观点。他们提出,内部控制不力的企业通常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企业无法实现经营目标或是会计报告造假最后几乎都可以归结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吴水澎等人还认为,应该从企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交流以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上来建设我国内部控制制度2。

朱荣恩等人在2003年引入了COSO内部控制研究新成果: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详细剖析了新的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各个具体条款,以及它与之前的内部控制框架的联系和不同点,他们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应该兼顾风险管理,可以把风险管理活动作为主要切入点3。

2005年,金芳、李若山以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八要素为依据,以中航油案例为引线,举一反三得出结论: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大多数失败企业的案例,归根结底都与企业本身对风险管理的关注度不够,或者是风险管理制度严重缺失。这说明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关注风险管理比设计内部规范制度更为重要4。

阎达五、杨有红(2001)提出,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应该是内部控制行为中的重点,因此可以这么说:会计控制在承担了内部控制的大部分职责5。

杜滨、李若山(2001)提出,企业的管理层,特别是高管层应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负责,必须将内部控制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6。

石本仁(2002)提出,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其实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保值增值以及经营目标实现情况作出考核的。因此可以说,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力来实现7。

阁达五、杨有红(2001)研究了内部控制活动和企业管理的关系,得出结论:两者之间是管理方法与组织环境的关系,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应该随着组织结构的

23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由“亚细亚”失败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2000.9 朱荣恩,贺欣. 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J]. 审计研究. 2003(06) 4

金芳,李若山,徐明磊. 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J]. 会计研究. 2005(02) 5

阎达五,杨有红. 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 会计研究. 2001(02) 6

杜滨、李若山:企业内部控制与单位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财务与会计,2001.4 7

石本仁: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会计研究,2002.4

4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变化而变化,要适应企业管理的发展,为企业管理要实现的目标而服务。所以他们提出在企业,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董事会和高层领导班子要各司其职,明确分工。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中,董事会要起关键作用,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营8。

刘明辉等(2002)站在系统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的角度上,创新性得对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中的控制权分配、内部控制与资本市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一些有建设性意见的结论9。

1.2.3 内部控制研究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中,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的认识,内部控制也逐渐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作用日趋明显。内部控制也从最初的起源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内部控制框架,从最初的会计牵制制度发展到如今的风险管理框架,不断地完善。从目前的趋势看,内部控制理论涉及的层面也在不断地扩大,未来的内部控制框也绝不会仅仅停留在会计、审计两个层面,必然会扩展到公司治理、人事管理等更加宽泛的层次。

目前,国内外内部控制发展遇到的难题主要是:理论之间的结合以及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理论之间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如何将内控系统和其他管理系统(例如:质量认证体系、ERP等)有机结合;而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难题主要体现在如何把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和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促进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这两个课题应该是今后理论界和实务届着重要研讨的问题。此外,2004年COSO组织发布的《风险管理框架》报告中特意强调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方向,应该可以对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运用了几种方法,主要是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文献收集法等。 (1)文献收集法。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难以完成本文的研究,为此笔者收集了学术界大量关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2)实地调查法。为了为本文的研究收集到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在X股份有限公司审计部实习半年,在实习阶段,对X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做了详细调查。

89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构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2 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2002.8

5

1 引 言

(3)案例分析法。案例研究也是本文主要使用的方法。在第三部分对X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时,将理论与实际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紧密联系,使分析更加具有说服力。 1.3.2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从以下五个部分依次进行:

(1)引言,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内部控制发展趋势,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2)主要内容是内部控制及理论基础的阐述。首先概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其次叙述了内部控制和时下热议的风险管理的关系,之后就是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本部分是论文的研究依据和理论基础。

(3)以目标公司X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对X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其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X公司在国内整个行业中地位和影响。之后是对X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的现状作出介绍,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原因作出分析。

(4)主要目标是针对之前提出来的X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改进办法。在改进原则,改进内容和措施上具体表述。

(5)结束语。包括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以及局限。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