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害防治与风险管理参考书之读书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水灾害防治与风险管理参考书之读书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a3fb65f33687e21af45a98d

⑤ 风暴潮指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风暴、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受其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也常称为“风 暴海啸”或“气象海啸”。巨浪是指海上波高达6m以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它主要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航海、海上施工、海上军事活动、渔业等构成灾害性威胁。

风暴潮预报分消息、预报、警报3种,这主要是以时效来划分的。风暴潮消息一般在该次风暴潮影响沿岸最严重时刻前24-36h发布,主要内容是告诫沿海菜一岸段在未来24h内将受到风暴潮的影响,同时给出影响的范围和量值。风暴潮预报一般在12-24h内发布,主要是修正消息中的内容,给出更精确的量恒和各种可能的发展变化。风暴潮警报是预计潮位接近或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并可能受灾时才发布,时效一般在5-12h之内,内容更为精确,一般包括具体时间和地点的潮位。

风暴潮预报,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经验统计预报,简称经验预报;另一类为动 力一数值预报,简称数值预报。

海浪预报方法:1.经验方法:海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随机现象,至今尚没有理论上的严密和完善的海浪预报方法,在海浪预报中仍然广泛采用经验统计预报方法。经验方法虽然理论依据不够充分,但由于利用了足够多的实测资料,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在预报中起着重要作用。 2.半经验半理论方法3.数值预报方法。

风暴潮及灾害性海浪防治措施:1.加强沿海防护工程:海堤及防汛墙建设、建立海岸防护网;2.加强海洋减灾科学研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加强和完善海洋灾害的防御系统:加强对海洋灾害的立体监视、建立海洋灾害防治指挥系统、建立和完善海上及海岸紧急救助组织;4.减轻海洋灾害的行政性及法律性措施;5.加强海洋减灾的教育和训练。

⑥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暴雨、冰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经常瞬间爆发,具有突发性,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 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所到之处,一切尽被摧毁,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 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流,引起问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经销损失。为了少占或不占农田,山区许多新建或

扩建的工厂和工程往往建于泥石流沟道两岸河滩上或堆积扇区,泥石流一旦暴发,就会造成厂毁人亡事故。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绝大多数泥石流对农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泥石流危害农田的方式有冲刷(冲毁)与淤埋两种。泥石流冲刷危害往往出现在流域中、上游地区,下游的耕地往往易被泥石流淤埋或冲毁。泥石流还有3个次生灾害:堵断河道,回水淹没成灾;主河床淤涨加速、缩短航道、扩大两岸农田洪涝灾区范围;破坏森林植被、降低保水保土能力,增强洪涝灾害。

泥石流预测、预报和警报的目的是预测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暴发时间,以便提前采取措施,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鉴别泥石流,掌握其发生、发展与活动规律,预测预报其发展趋势是防灾减灾的重点内容。

泥石流预报是在泥石流预测的基础上,选择那些极重度和重度危险地区或单条泥石流 沟进行预报。做好降雨量预报是提高泥石流预报的可靠性的前提条件。对降雨型泥石流的 预报,首先要确定预报范围内激发泥石流发生的降雨临界值,它主要是根据已有泥石流暴 发前的降雨量观测值,进行统计获得;然后,根据地区气象预报的降雨量与临界降雨量进 行对比,预报近期内泥石流发生的情况。

泥石流警报是在泥石流沟谷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分别设置监测点,对泥石流的 活动过程进行监测,将泥石流开始起动、流动的情况,及时利用电话或无线电设备,传送 到监测预报中心,发出警报,通知主管部门和政府,组织泥石流区人员及时撤离。 泥石流的防治必须以防为主,因为泥石流一旦形成,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较 长时间的治理,因此与治理比较,预防更为节约。预防的最好途径是保护原有的森林植被 和人为扩大林草地的覆盖面积。

泥石流暴发突然猛烈,持续时间不长,通常在几分钟至1-2h结束。由于泥石流较难准确预报,易造成较大伤亡,因此,除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外,还要掌提其发生过程中的特有现象,采取快速、正确的应急措施。

泥石流的治理:在泥石流预测预报基础上进行工程选址、道路选线、采用生物与工程治理措施可有效地减轻泥石流灾害。就一般情况来说,凡大面积的泥石流形成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局部的泥石流源地和流通沟段,宜以工程措施为主,但综合治理的效果最佳。

⑦ 水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并以水为核心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水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与长远发展。当水生态环境体系受到破坏,水生态和水资源的社会、

经济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造成灾害。

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可以通过物理净化过程、化学净化过程和生物净化过程便受污染水体尽可能地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但是,水体的自净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人们往往以为天然水体是具有无限纳污能力的理想场所,致使水环境中积累的污染物质数量或浓度大大超出水体承受能力,造成水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水体污染可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大类。所谓自然污染是指因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如雨水对大气的淋洗、地表径流挟带各种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等。通常,自然污染只发生在局部地区,其危害往往具有地区性。人为污染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三废”对水体的污染.如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等。

水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污染物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后,污染物与环境之间、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污染物在食物链间的流动,会产生错综复杂的生态效应。由于污染物种类的不同以及生态系统物种个体的差异,使生态效应产生的机理具有多祥性。

水域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损害的土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干扰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系统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减弱与破坏,而外在特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以及自然景观的衰退。要进行受损水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就要恢复其自身的自我组织、维持的功能,借助生态演替和生态系统的自愈能力。因此,水域的生态恢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形成一个能自我维持和调节的生态系统并使之与周围的系统与景观融为一体。水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御和调节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只要干扰因素能得到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退化或受损的水域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就会得到恢复。

水生态环境恢复的生态指导准则:1.现有湿地与湖泊生态系统的保存与保持;2.恢复生态完整性;3.恢复或修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4.兼顾流域内生态景观;5.生态恢复要制定明确、可行的目标;6.自然调整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

水灾害经济学之读后感

水灾害对社会经济曾发生过严重的危害,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水旱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最大的自然灾害。通过对1950~1992年各种自然灾害的统计和分析,旱灾成灾面积约占50%~60%,而洪灾占25%~35%,水旱灾害之和占80%以上。1959~1961、1972、1978、1979年6年重大旱灾损失的粮食共为8289.1万t,平均每年粮食损失1381.52万t,占当年粮食产量的37.7%。1998年重大水灾损失粮食3000万t,约占当年总产量的11.7%。重大的水旱灾害导致“社会生产萎缩衰退,经济活动紊乱,人民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甚至因饥饿造成人口死亡、社会失控以至发生社会动乱或朝代更迭”。

随着近年工业企业的发展,污水排放有增无减,特别是由于资金短缺,污水处理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业和城市废水大部分都被迫排入河流和湖泊之中,农业剩余水中排放出来的化肥、农药等的污染也与日俱增。对生态系统、国民经济及人类健康来说,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严重结合起来是致命的。

中国有600多个城市,但污水处理厂却不足300个,仅能处理全部污水的15%。约有2亿人口生存的2万多座小城镇中,下水直接排放到最近的排水沟中。中国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过量使用低质化肥,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与农产品质量的下降。畜禽粪被废弃,遗散到河流中,进一步污染了河流。

书中分析水灾害发生的原因除自然因素以外,其经济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大多数人低效使用水资源。政府失灵可理解为政府干预的失败。经济道德的沦丧也是许多灾害的直接原因, 水环境污染的转移,公共地悲剧造成调蓄洪水的湖泊萎缩和污染,草原的日益沙漠化,不良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会导致重大的灾变。

书中指出:资源的耗竭与环境的退化没有反映在现有的国民经济的账册中,以GDP为核心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一个严重缺陷,即诱惑人们单纯追求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而没有充分考虑资产损耗,即“资源空心化”现象。若能将资源与环境这种无价财富变为有价资产进入GDP核算体系,可据此作出自然资源现状、消长变化和未来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保证程度的态势的预测,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并能防止资源空心化现象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灾害的人为因素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因干旱或上中游过度用水,造成黄河下游一度断流,致使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工业企业经济损失严重。

在进行减灾投入与减灾效益的分析与评价中,作者研究表明:中国17、19世纪重大水旱灾害多,恰是水利工程修得较少的时期,而16、18世纪重大水旱灾害次数相对较少,恰是水利工程数较多的时期。每遇重大水灾或江河决口过后,政府对水利的重视程度就加大。

水灾害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近一二十年得到迅速发展,该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涉及气象、水文、环境与社会、人口、经济等多种学科。该学科是跨国界的,自有人类的历史,便有了水利与水灾害,因此值得后人继续深入探讨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