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全国卷)考试说明物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8高考(全国卷)考试说明物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a36772b50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4

(2)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往往需要经过数学推导和求解,或进行数值计算;求得结果后,有时还要用图象或函数关系把它表示出来;必要时还应对数学运算的结果作出物理上的结论或进行解释。

例12 两块长木板A和B,质量相等,长度都是l=1.0m,紧贴在一起,静置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另一小物块C,质量与长木板相等,可视为质点,位于木板A的左端,如图所示,现给物块C一向右的初速度,速度的大小为v0?2.0m/s,已知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0.10,问木板A最终运动的速度为多少?

【说明】本题中木板A最终速度与物块C是停在A上还是滑离A有关,这需要经过计算后才能作出判断。另外通过求解联立方程,可求得木板A的最终速度V有两个可能值,因与V=1.0 m/s对应的物块速度为0,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故可判定木板A的最终速度为V=1/3 m/s。

经过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在物理上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实际以及所得结果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都需要进行讨论和判断。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

(3)能够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解决物理问题。要能够对物理规律、状态和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合适的图像表示出来,会用图像来处理物理问题。

例13 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 (0,-l)和(0,0)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太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l,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

【说明】试题以置于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最简单的运动学模型作为

2l E l K(l,l) y yA H 左

C v0 A B 右 O xB x -l F I G 问题情境。两物体A、B的运动互相独立又用轻质细橡皮筋牵连。考生须从橡皮筋的均匀伸长,分析出以后任一时刻R到A和B的距离之比都为2:1,继而根据几何关系和运动学规律求解作答。该题考察考生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并应用数学工具求解的能力。

5.实验能力

《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实验能力”是这样叙述的:能独立地完成“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所列的实验,必须独立地、认真地、带有研究性的做过。通过亲手做实验,能培养动脑和动手能力,从对我国中

学生的现状来看,培养动手能力显得更加重要。但实验的目的决不是仅仅为了培养动手能力,实验的思想、方法是实验的灵魂,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理解实验原理、思想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了解某些实验中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和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要知道某些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会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会记录实验数据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特别强调学生应独立、认真地做“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所列的各个实验,这是因为自己认真做实验与看别人做实验和听别人讲实验所得到的感受和经验是不同的。尽管全国统一的高考只能以笔试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但物理高考中的实验题还是非常注意尽可能区分哪些考生是认真做过实验的,哪些考生是没有认真做过这些实验。二是能灵活地运用学过地理论、实验方法、仪器去处理、分析、研究某些未做过的实验,包括设计某些比较简单的实验。这不仅要求考生认真、独立地完成“考试内容与要求”中列出的实验,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有所体会,能从具体的、个别的实验中悟出某些共性的东西,可以把它们迁移到别处,用它们来解决没有做过的实验中的某些问题。

另外,已经学过的演示实验,也属于实验考查的一部分要求,要通过演示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和产生该现象的条件、环境,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14 图中给出的是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金属板厚度时的示数,此读数应为______mm.

【说明】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准确读取测量仪器的读数是基本的实验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准确读取螺旋测微器示数,在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千分位的估读。

例15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a)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图中,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挂钩码。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N=5个,每个质量均为0.010 kg。实验步骤如下:

(1)将5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使小车(和钩码)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

(2)将n(依次取n=1,2,3,4,5)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其余N-n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t相对于其起

始位置的位移s,绘制s -t图像,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a。

(3)对应于不同的n的a值见下表。n=2时的s -t图像如图(b)所示;由图(b)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保留2位有效数字),将结果填入下表。

n 1 2 3 4 5 -2a/(m·s) 0.20 0.58 0.78 1.00 (4)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c)中补齐数据点,并作出a-n图像。从图像可以看出: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5)利用a-n图像求得小车(空载)的质量为______ kg(保留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g

取9.8 m/s2)。

(6)若以“保持木板水平”来代替步骤(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

(a) 图1 长木板 0

15 5 10 的标号)

A.a-n图线不再是直线

B.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不过原点

C.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

O s/m 1.00 0.80 0.60 0.40 0.20 t/s 0.40 0.80 1.20 1.60 2.00 (b)

a/m?s-2 1.00 0.80 0.60 0.40 0.20 n O 图1

1 2 3 (c)

4 5 【说明】本题在课内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实验中保持钩码与小车的总质量不变,从而小车的加速度大小等于悬挂钩码的重力之和与系统总质量的比值。

例1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1、2、3、4、5、6为连接点的标号。在开关闭合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现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需要检测的有:电源、开关、小灯泡、三根导线以及电路中的各连接点。

(1)为了检测小灯泡以及三根导线,在连接点1、2已接好的情况下,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 挡。在连接点1、2同时断开的情况下,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 挡。

(2)在开关闭合情况下,若测得5、6两点间的电压接近电源的电动势,则表明 可能有故障。

(3)将小灯泡拆离电路,写出用多用电表检测该小灯泡是否有故障的具体步骤。 【说明】本题以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为背景,考査考生使用多用电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3)问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用欧姆挡检查线路或元器件的通断,是多用电表用得最多的一个功能,考生应当掌握此功能的用法。

例17 现要组装一个由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当要求热敏电阻的温度达到或超过60°C时,系统报警。提供的器材有:热敏电阻,报警器(内阻很小,流过的电流超过IC时就会报警),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Ω),直流电源(输出电压为U,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1000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2000Ω),单刀双掷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在室温下对系统进行调节。已知U约为18V,IC约为10mA;流过报警器的电流超过20mA时,报警器可能损坏;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60°C时阻值为650.0Ω。

(1)完成待调节的报警系统原理电路图的连线。

(2)在电路中应选用滑动变阻器________(填“R1”或“R2”)。 (3)按照下列步骤调节此报警系统:

热敏电阻

电源

报警器 3 4 6 2 1 5 a 电阻箱 开关 b 滑动变阻器 c d ①电路接通前,需将电阻箱调到一定的阻值,根据实验要求,这一阻值为______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______(填“a”或“b”)端附近,不能置于另一端的原因是______。

②将开关向______(填“c”或“d”)端闭合,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至______。 (4)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将开关向另一端闭合,报警系统即可正常使用。 【说明】本题要求考生组装一个由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能在热敏电阻的温度达到或超过某一阈值时,系统报警。在实际组装步骤中,引导考生将温度阈值与热敏电阻的阻值联系起来,从而能将温度变化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实现电控操作;并借助于此阻值来调节报警系统的电路,这一方面实现了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对考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有兴趣的仪器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启迪作用。

以上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查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物理知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

必考内容为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选修模块3-1、3-2和3-5的内容,具体考试范围与内容要求见表1。

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3-3、3-4两个模块的内容,考生任意选考一个模块的内容,具体考试范围与内容要求见表2。

对各部分的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表2中用罗马数字I 、Ⅱ标出。I 、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定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

表1 必考内容范围及要求

必修模块物理1 主题 质点的直线运动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 参考系、质点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 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矢量和标量 力的合成和分解 内 容 要求 Ⅰ Ⅱ Ⅱ Ⅰ Ⅰ Ⅰ Ⅱ 说 明 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只限于v-t图像 处理物体在粗糙面上的问题,只限于已知相对运动趋势或已知运动方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