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a2df1fffab069dc5022014d

本标准穴位命名依据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90/8579-Atar- 8000 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 本标准代替GB 12346一1990《经穴部位》。 本标准与GB12346一1990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标准名称修订为《腧穴名称与定位》;

——将三焦经、督脉、任脉三条经脉的经穴代码分别改为“TE”、“GV”、“CV”,与国际标准针灸穴名命名法相一致; ——改名:清冷渊改为清泠渊(qinglingyuan TE11),譩譆改为(yixiBL45)

——将“骨度”折量寸表作了如下调整:删去“眉间→大椎18寸”、“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 →后发际正中3寸”、“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l2寸”、“肩峰缘→后正中线8寸”四项,增加“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寸”、“内踝尖→足底3寸”、“髌尖(膝中)→内踝尖15寸”、“髌尖→髌底2寸”四项,将原“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改作“耻骨联合上缘→髌底”;

——腧穴定位的标准体位及方位术语改用现代解剖学标准体位和方位术语; ——新增了22个确定腧穴定位的“基准穴点”;

——将腧穴定位的文本中属于取穴法的内容析出,同时定位文本中需要说明的部分,都归于新设的“注”下;.

——统一了腧穴定位描述的体例,更正了陷谷、风市、中渎3穴的定位错误以及部分腧穴的表述不规范、不一致、不准确等问题;

——删去了经外奇穴中的“膝眼”条; ——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

——将原“经穴定位依据”、“经穴定位方法”中的部分内容调整后,作为“附录A常用定穴解剖部位 及方位术语对应词”。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龙祥、赵京生、韩钟、王雪苔、李鼎。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0年6月,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腧穴名称与定位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体表定位的方法和362个经穴、46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定位。 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针灸学术交流。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标准计量单位 2.].1

骨度分寸 bone proportional cun,B-cun

将标准人体的高度设定为75等分寸,依此比例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合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具体方法:将人体的高度定为75等分寸,再将人体一定区段的长度和宽度,折合为一定的等份,一份即为“一寸”。全身常用骨度分寸见3.2.2“‘骨度’折量定位法”。 2.1.2

手指同身寸 finger cun,F-cun

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常用的折算方法见3.2.3“‘指寸’定位法”。 2.2 方位术语 2.2.1

内侧与外侧 medial and lateral

近于正中面(medianplane)者为内,远于正中面(medianplane)者为外。在描述前臂时,相同的概念用“尺侧”(ulnar)、“桡侧”(radial)表示。 2.2.2

上与下 superior and inferior 分别指靠近身体的上端与下端。 2.2.3

前与后 anterior and posterior 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身体背面近者为后。 2.2.4

近侧[端]与远侧[端] proximal and distal

距四肢根部近者为近侧[端],距四肢根部远者为远侧[端l 2.3 定穴体表标志 2.3.1

前发际正中 midpoint of anterior 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 2.3.2

后发际正中 midpoint of posterior 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 2.3.3

额角发际 anterior hairline at the corner of forehead 前发际额部曲角处。 2.3.4

眉间 glabella 两眉头之间的中点。 2.3.5

耳尖 apex of ear

在耳向前折时耳的最高点处。 2.3.6

腋前纹头 anterior axillary fold 腋窝皱襞前端。

2.3.7

腋后纹头 posterior axillary fold 腋窝皱襞后端。 2.3.8

腋窝正中央 center of the axillary fossa 腋窝的中点。 2.3.9

肘横纹 cubital crease 屈肘90 时肘窝处横纹。 2.3.10

赤白肉际 junction of the red and white skin 手掌、手背皮肤移行处;足底、足背皮肤移行处 2.3.11

甲根角 corner of the nail

指甲或趾甲侧缘和甲体基底缘所形成的夹角。 2.3.12

胭横纹 popliteal crease 胭窝处横纹。 2.3.13

外踝尖 prominence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 外踝最凸起处。 . 2.3.14

内踝尖 prominence of the medial malleolus 内踝最凸起处。

2.4 基准穴点:

基准穴点的性质、作用与体表解剖标志点相同。正文使用基准穴时,用括号标出相应的国际穴名代码,如偏历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LIS)与曲池(Llll)连线上”。 尺泽 chǐz?( LU5 )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注:屈肘,肘横纹上,曲池( LI11 )与曲泽( PC3 )之间,与曲泽(PC3 )相隔一肌腱(肱二头肌腱)。 太渊Tàiyuān(LU9)

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注: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阳溪 Yángxī(LI 5)

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

注:手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手背外侧部拇指长伸肌腱与拇指短伸肌腱之间形成一明显的凹陷——解剖学“鼻咽窝”,其最凹陷处即本穴。 曲池 Qūch? (LI 11)

* *

在肘区,尺泽(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注:90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外凹陷中;极度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 肩髃 Jiānyú (LI 15)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注: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前后端呈现两个凹陷,前一较深凹陷即本穴,后一凹陷为肩髎(TE14)。

头维 Tèuw?i (ST8) .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气 冲Q?chōng(ST 30)

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 注:天枢(ST25)下5寸,曲骨(CV2)旁开2寸。

梁丘 Liángqiū (ST34)

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注: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直上1寸处取穴。

阴陵泉Yīnl?ng quán (SP9)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注: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冲 门Chōngm?n (SPI2)

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注:横平曲骨(CV2),府舍(SP13)稍内下方。 昆仑 (BL60)

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犊鼻 Dúb? (ST35)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注:屈膝45o,髌骨外下方的凹陷中。 解溪 Jiexi (ST 41)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注:令足趾上跷,显现足背部两肌腱,穴在两腱之间,相当于内、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太溪Tàixī( KI3 )

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翳风 Y?fēng(TE17)

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角孙Jiǎosūn (TE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