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当代教育学[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a28c0f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fb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主义的教育社会学思想。

上述三种课程论的划分是从不同思想家、教育家的观念中抽取出来的,在这三种课程论的代表人物中除了少数人有极端的倾向性以外,多数人的观点是丰富而复杂的,在理解过程中不能将其绝对化。 (4)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以美国教育家多尔的观点为代表。它提出了具有“4R”特点的后代课程,认为后现代课程标准具有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Rigorous),即:

①丰富性。课程的多种可能性和解释性能创造各种领域进行合作的、对话性质的探索,因而它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它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②循环性。循环性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重复迥然不同。重复是为了提高固定僵化的业绩,其框架是封闭式的;而循环性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的。

③关联性。关联性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面,强调在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二是文化方面,有关文化的和宇宙论的关系,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课程就在其中形成。

④严密性。严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严密性实际上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它在里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二、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既包括依据什么目标组织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包括以何种形式来组织课程的问题。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1.当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1)重视完整性和课程整体功能。当代课程中不仅关注智育目标,而且关注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性目标。 (2)稳定基础课和课程综合化

稳定基础课的目标是重视公民基本素质,提高公民基本学习能力。与稳定基础课并存的另一课程特点是重视综合化。综合化的课程有两个特点:一是把不同学科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综合起来;二是拓展边缘学科的新课程领域。 (3)重视统一性和课程多样化

当代课程在重视基础、重视综合化的基点上也大大加强了多样化课程。课程结构中人们注重必修课的限定性,同时拓展选修课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课程开发注重乡土化、实用性也在成为一种世界性动向。 2.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

当代课程从实质上突破了非此即彼的单一性形式,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与综合、必修与选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界限正在淡化。 (1)学科课程

①学科课程的概念: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 ②学科课程的优点:以学科逻辑为中心进行编排,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具有系统性、简约性的特点。

③学科课程的局限性:学科课程加深学科分离、限制学科交叉,可能因此成为课程现代化的障碍;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编排的课程禁锢学生的思维;学科课程的编制与教学都以学科为中心,容易导致与社会实际的隔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阻碍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限制学生主体性发挥。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2)活动课程

①活动课程的概念: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

②活动课程的优点: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重视儿童的动机、兴趣,重视儿童心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③活动课程的局限性:使儿童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地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

④我国当代称之为活动课程的课外活动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第二,教学形式的灵活性;第三,教学主体的创造性。 (3)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实际上,潜在课程并不是习惯意义上的课程,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旨在说明在学校生活中有许多因素也在对学生的成长发生影响,这些影响有时甚至超过有意安排的课程活动。 三、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的选择与编制

通常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它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也呈现出多元灵活的特征。选择与编制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①合目的性。合目的性要求选择与编制课程首先确定教育目的并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设置课程。

②合科学性。合科学性要求编制的课程正确地反映各门学科、课程内容符合科学体系要求,要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的课程选择与编制需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某门类课程自身有序可循;二是各门类课程之间有序可循;三是不同形式课程之间的科学顺序与相互关照的关系问题。 ③合发展性。合发展性主要指课程选择、编制要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

(2)课程设置的形式与功能

编排课程门类可以有不同形式,不同编排形式可以发挥不同功能。不同性质和不同对象的课程要求人们采用不同的编排形式。

①单科独进直线式。单科独进的直线式是指在整个学习阶段,各门类课程单科独进,直线排列,集中精力学一门之后再学另一门,这是一种科目明晰、组织简易的编排形式。这种形式不适合基础教育的课程编排。

②多科并进直线式。多科并进直线式是在同一时期内同时安排多种学科,多科并进。这是当代课程设置最基本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