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印度洋 - 论海权论对印度历史的影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印度和印度洋 - 论海权论对印度历史的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a02f313cc7931b765ce157b

界政治的漩涡,还没有遇到过象这样造成全盘海洋战略布局为之大乱的事情。诚然,苏莱曼苏丹也曾对他的埃及总督下过进入印度洋的命令,苏莱曼巴夏确也奉命这样做了。但是,以埃及为基地的海军国在印度洋终究不能有多大作为,尤其在红海出口被堵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当时,如果土耳其苏丹不是一心跟着欧洲国家不中用的政策跑,而改行苏莱曼苏丹在波斯湾兴办海军的计划,那末,他们是可以构成对欧洲在印度洋的统治地位的严重挑战的。但是,土耳其究竟主要是一个地中海国家,无论从商业或海事观点来说,对波斯湾都不够重祝。此外,自凯雷丁·巴巴罗沙以后,土耳其的海军实力日趋下降,待到阿里巴夏在勒旁陀一役败绩,就更不足道了。其结果是,在印度洋的海权争霸战中,竟没有一国是印度洋沿岸国家。现在如果有一个新的大国,从陆路直下印度洋,其对全局自必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上述这种可能性带来海军战略方面的变化,暂且不在这里细谈。但有一点必须指出,这就是,过去一切有关阿拉伯海的海洋政策必须重新审查,特别是应该联系到二次大战中的经验来研究,如空袭、水底袭击的范围和距离都是。波斯湾头如果出现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它就可以把那里变成一个足以全面抵抗海上进犯而经难攻克的基地。如果这个国家又是工业先进国,有力胜任建设和维持一支强大海军,那末,波斯湾之于印度洋就可以一如斯卡帕湾之于大西洋,威廉港之于波罗的海一般。

溯自萨拉米斯之役直到对马海峡之役,掌握制海仪,只在于炮战,只是舰对舰,炮对炮,今天,立体海战却带来了一连串崭新的问题。当然,变化主要在于战术,并不涉及海权问题,但是,无论如何,空军(即使以母舰为基地的空军)的极端重要性确已在许多方面动摇了海战思想的基础。英国之使意大利海军在大兰多湾大部就歼,正是得力于飞机施放鱼雷。后来,在珍珠港和哥打巴鲁海面也是靠飞机才解决了当时的制海权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际只有三次此较重要的海战是双方列队互击的。第一次在爪哇海面。是海尔弗立区海军上将企图袭德雷特的故技而未得手;第二次在马塔潘角海面,是一场遭遇战;第三次是礼智湾之战。但即在上述各例,也是立体的海战,不但军舰对军舰,而且还有潜艇、飞机参加。

这些事例,对于印度洋说来,有共十分重要的意义。印度沿海没有岛屿可供空军活动,而开阔的海岸线上的基地又易于遭到航空母舰的攻击。日本轰炸亭可马里和科伦坡正是这样的,至于美国轰炸太平洋上的日本基地以及最后轰炸日本本土,那就更能说明问题了。诚然,印度外无海岛可作敌机的陆上基地,但半岛形的海岸线太长,要做到处处都有空军基地的保护,确实也难以办到。因此,除非远处的基地如新加坡、毛里求斯岛、亚丁、索科特拉岛等处能稳稳掌握在一个友好国家手中而又能有海军航空部队来保护这些港口,否则印度将永无安身之日。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印度洋是未来的一大问题。它以往一百五十年间(1784—1941)度过的太平日子,现在是被这几年发生的事给彻底打破了。今天,这个地区的附近,处处有大国在活动,“海洋是禁地”这个老思想到了该放弃的时候了。日后,美国也罢,中国也罢,甚至苏联,都会在印度洋插上一脚的,而其行径又将大不同于瓦斯哥·达伽玛到印度以后的几百年间的欧洲各国。当时的情况是:在海洋上

-41–/孔府藏书

算数的只有欧洲国家,谁掌握了大西洋,印度洋就跟着下来了。加之,十八世纪时,由于航海条件的缘故,只有一条海路可走(即绕道好望角)。等到后来汽船发明了,英国已经成为海上的无上主宰,控制航海的各要害海区都在手中。今天呢,太平洋和大西洋是同等重要,而英国,单说距离过远这一点,就使它同太平洋沿岸各国此起来,所处的形势耍不利得多。

今后,如果印度再搞纯粹大陆观点的国防政策,那是瞎了眼。以往倒也确是并不需要什么别的政策,因为当时印度洋可算是一个禁区,或者不如说是一个英国的内湖。只要有大英舰队在,印度的安全就有了保障。而今天的情形可不一样了。印度已经自由了,如果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权利不能由印度自己来维护,这个自由可说一文不值。特别要看到,形势变化既如上述,英国舰队已经不可能象以往一百五十年间那样维持其海上霸权了。捍卫印度海岸的职责,现在是再也不能由英国海军来担当了。

我希望,从本文对自古以来有关印度洋的种种问题的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至少在十五世纪末葡萄牙人东来之前,印度在印度洋是占主要地位的。而更早于此,即在十四世纪初以前,印度洋的大部分航运一向掌握在印度人手里,此外,阿拉伯人、中国人时而也有一份。自航海有史以来,印度洋上的船只往来,主要是同印度贸易。虽然,第乌一战之后,印度不再保有制海权,但印度在这个海区里的重要性并未因之稍减。相反,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英国在印度大陆上的地位,才使英国得以享有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才使它得以把势力伸张到太平洋上去的。

近一百五十年来,印度的商业地位虽然性质起过变化,但确也有了发展。今天,人们可以通过印度洋来接近它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天然资源;它近来在工业上的发展,连带商业上的发展,无不指出了,它必须保持安全的海上交通才行。而由于无可改变的地理因素,它在印度洋上的利益也此以往更重要了。

今天,面对这些问题的直按责任,落到了印度身上。作为一个自由国家,充分作出准备,捍卫本国自由,正是它的神圣天职,上边已经指出过,这主要是一个海洋问题。除非印度决心站出来层负起印度洋和平安全的担子,否则它的自由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样一末,印度的前途就只有俯首听命于任何夺得印度洋海上霸权的国家,因为今后我们是不可能再让英国或其他任何国家来替我们保卫印度洋了。

第八章 结论

研究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印度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深谋远虑、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不免是寄人篱下而软弱无力;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因此,印度的前途如何,是同它会逐渐发展成为强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权国,有密切联系的。

要建设一个海权国,即使在工业化的国家,也得用很长时间。德意志帝国当年以其大国之富,工业技术睥睨一世,尚且耍经过四分之一世纪以上的漫长岁月,才在海上列强中数得上一个角色。条件较差的意大利,甚至费尽心机,也还达不到这个地位。至于日本,它之发展成为海权国,足足花了五十年,直到第一次大战后,才做到自己

-42–/孔府藏书

设计和制造船只,取得了独立海权国的资格。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印度能否在一定时期内,不靠外援成为海权国?海权理论家马汉海军上将会指出,现代国家发展海权有六个条件:地理位置、地形结构、领土范围、人口多寡、民族特性、政治制度;我看此外还应该加上科学水平、工业能力两条。一个国家如果在以上种种方面都说不上什么,是不可能称雄海上,确立其海权的。然则,这些条件于印度又如何?

印度的地理位置倒很理想,堪为海权国而无愧:孟加拉湾、阿拉伯海这两个要害区域都在印度掌握之中,而国土的半岛地形又使它的影响足以远播海上。印度沿岸海港密布,虽然除卡奇湾之外避风区不多,但总的说来,海防形势很好,大可据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由于印度的地理“构成”情况,印度人民中有好多从事海上生涯的;即使在印度政治上受统治期间,他们的海事传统也相沿不衰,不仅行舟印度沿海甚至远及伊朗和非洲诸地,而且还在外国船上充当水手。以卡奇到马扯巴尔沿海一带各族而言,他们向来就习于航海。至于说到印度的领土和人口条件,更是不在话下。马汉指出的条件中,很强调民族特性,说这是形成海权国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他觉得,非如此无以解释何以某几个欧洲大国硬是当不成海权强国。但是,两次大战中德国、日本等国的事迹昭然若揭,海权哪里是上帝对某一优秀民族的恩赐呢!不过,即以印度的海洋历史而论(前几章已大致谈到一些),也足以说明,印度的民族性同样是合乎发展海权的条件的。

马汉还强调国家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一国的制度确是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而不受朝代兴替、阶级矛盾的限制,才有可能保证建设海权所必不可少的一贯性和继承性。这里,马汉心目中指的想必是法国殖民航海事业的一部伤心史:只因王朝和阶级利益的倾轧,曾使法国不得不屡遭失败。不过,时至今日,这种把海权同政权形式联系起来的看法,是很难站住脚了。马汉似乎认为民主国家平时是不会花钱来造军舰,维持各处的海军站,负担其他海军开支的。但是,美国海军在两次大战期间的发迹,第二次大战后之成为最大的海权国,这一切早已经打破了他的这个说法。

马汉没有专门谈到科学水平和工业能力的问题。看来这也许是因为,在当时角逐海权的只有英、法、德、美四国,而这四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势均力敌,所以也就不必加以强调。但对于志在海洋的新国家说来,上述这两个条件实在比马汉所强调的一些地理和政治因素重要得多。一个现代国家,如果要成为强大的海权国,它的航海工程科学一定要极其高明才行,而其他有关方面也得不断随着前进,譬如,这个国家的工业潜力必须十分强大,除了足以制造军舰、辅助舰只之外,还要能生产那些装备和维修这支海军所需耍的各式各样的东西,如武器、各种科学仪器、无线电、雷达等等。

就上述这些方面而言,印度确乎远远落后于欧洲大国。印度的工业要有力量来制造、装备、维修一支强大海军,还得好多年。同样,它的科学工作也需要改进和扩展好多倍,才能独立承担这些方面的工作。目前可以说的只是,印度是有条件这样发展的;印度的科学和工业,只要有机会,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适当发展,从而使印度得以筹划自己的海防的。

-43–/孔府藏书

同时,一国平时的商业和商船事业,也是和该国的海军实力分不开的;因为它们可以提供训练有素的人力和船运,以应军需。实际上,一国在战时扩展海军所需要的技术后备力量,大半要仰给于平时的种种海上活动,如有关商船船坞的工作,如通过商船平日正常活动对航线、港口等等的了解。此外,一国要成为海权国,又自非十分精于造船不可,其人民亦须努力从事海外贸易。

印度受英国统治长达一百五十年,没有能够建立起一支商船队伍,只是独立之后,才以两次大战间隙期间搞起来的那一点底子为基础,认真着手来兴建一支小规模的商船队。印度的造船工业原是传统悠久,很了不起的。早在1668年,吉拉德·翁尼埃就曾在一封写回到东印度公司的信里说,(印度的)造船业“要比英国的强得多”。举世闻名的孟买船坞原为印度人乔吉·努赛旺基·瓦地亚所创建,不但能造商船,而且能造当时最高级的兵船。这个船坞造的船有些直到如今仍在使用,其中有一条还在英国扑茨茅斯军港当训练舰使用着。过去孟买造船名匠手建的船舰中,有一艘叫“亚细亚”号的战斗舰(二千二百八十九吨),就是当年纳伐里诺著名的海战中考林顿海军上将的旗舰。不过,达家大造船厂在经营了二百年后,由于木船被铁甲船取而代之,就不再为海军造船了。这之后的五十年问,印度几无造船业可言,直到1947年,才又见到一条钢甲船在印度船坞建成下水。目前的情形虽还不过只是小小的开端,但印度政府确已认识到,除非印度重新成为一个造船国,它在海上是没有前途的。

印度发展海权的种种不利条件已如上述,很明显,它在海军问题上就必须既有其长期政策,又有其短期政策。这个长期政策并不难定,目标应该是使印度成为海权国,足以独力在安危攸关的海上捍卫本国利益,而执牛耳于印度洋地区。这个目标,只有当印度成为主要的工业国,科学水平、技术能力略同于其他先进国家,才能实现。就目前说,这只是一个理想,二十五年之内是办不到的。

至于短期政策,只能严格从实际出发,根据印度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来加以考虑。它的目标可不如印度心目中的长期政策那样容易说清楚。但我们至少耍能搞成一支区域性海军,要它做到:(甲)作为一支特遣海军部队在本区域内活动;(乙)在全球性海战的战略范围内同各友好国家的公海舰队进行协作。作为区域性海军,它的目的在于:确保印度的两个要害海区,即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不受敌人干扰;捍卫商业通道;山击敌人,清除海上的潜艇、水雷,保护航运。

一地的海权最终系于能否控制入海的咽喉海区。这里,对我们最关重要的咽喉海区就是曼德海峡和马六甲海峡。这两处现在都在英国控制之下,因此印度的安全并不受到威胁。但如果将来战争一起,英国卷入,它就可能像第二次大战中一段时期的情况一样,把它的海军撤到对英国本土防务或海外贸易更要紧的地区去。果如此,那末整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防务就耍落到印度身上;印度在最近将来搞海军,为的就是应付这种可能发生的局势。

印度之取得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使它在孟加拉湾获得了战略基地。如能充分加以利用,配合以空军,是可以把孟加拉湾变成一个安全区的。但阿拉伯海的形势却不一样。拉克代夫群岛固然是屏障天成,其中一些小岛确也可以改造成为“赫耳果

-44–/孔府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