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讲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定风波 讲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8d0a136ba1aa8114431d945

有这么一个人,他是西蜀山水间走来的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他目光深邃,一脸冷峻,风神俊朗,一袭青衫,几缕美髯。有人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达到他的高度就足以让万人仰视了,然而他却在作诗、填词、行文、书法、绘画方面五绝于天下。他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想必从老师刚才的描述中大家都能猜到这个人是谁。那么相信大家对东坡也是很熟悉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苏东坡的《定风波》,走进苏东坡,再一次感受他的词的魅力。

请大家默读《定风波》,结合书下注释,弄懂字面意思。(学生默读、勾画。)找一个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学生朗读,纠正字音。)老师范读,现在请大家自由诵读作品,声音可以稍大一些。(学生自由诵读。)我们一起朗读一下。那么情感应该如何把握呢,当然对情感的把握是建立在对词作的了解的基础之上,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究竟透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首词主要是写苏轼遇雨后的感叹。提示一下,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

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抓住了这首词前面的“序”的内容,词前小序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诗歌写作的背景。刚才我们说苏轼和一行人到沙湖,去干什么呢?

生:看田。

师:你从哪里得到的答案呢? 生4:注释中讲的。

师:很好。读一首诗词,小序和注释我们都不能忽略。作者到沙湖买田,买田干嘛?注释中还有两个字——“终老”,“终老”是什么意思呢?

生:养老,安享晚年。(这个是我们读小序里面所得到的很重要的信息) 这里我们围绕词作前面的序大体上了解了一下这首词的基本内容。可是,有一个问题,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因为在半路上遇雨,然后雨过天晴,所以通过

词来表现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吗?(生:不是)如果不是,那么他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他要表达什么呢?(板书:风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到发生了什么事啊,天气发生什么变化?(下雨了)哪里可以看出来(穿林打叶声),雨下得大还是小?(大)用穿林打叶声来描写风雨声,很形象,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风雨来临是作者正在野外出游,身边没有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忙忙地去寻找避雨场所。事实也是如此,作者的小序就提到:“同行皆狼狈”。可是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啊?从“莫听、何妨、吟啸、徐行”等词语可以看出苏轼处变不惊,笑对风雨。所以我们就在想苏轼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不躲风不避雨,极富个性,但至少从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板书:不避眼前的风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可以联想和陶渊明的对比。

明确:想象“东坡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一袭布衣,漫步田间”,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一个相似的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完全一个农民的身份向大家阐述,可以看到这个举动和苏轼的上述表现是何等相似!所以刚才一说起“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一袭布衣,漫步田间 ”还能荷着锄头的诗人大家就很自然的想到了陶渊明。再看一下这句话读来有点俏皮的味道,用东坡的话就是“别看我我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可是在这风雨横行的沙土路上,要比骑马舒服自在多了。”这不仅是东坡幽默个性的体现,也是他应对风雨的良方。在许多介绍苏轼的作品中,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尤为出名,书中对苏东坡作了这样的概括:“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苏东坡的“童心”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人生的美”和“艺术的美”的执著追求。执著于“美感”的人,必须要有超脱之道,这样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著,就必须愈是超脱。

赏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重点加入对“蓑衣”的理解以及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

明确:这是我整首词最喜欢的一句,没有之一。为什么呢?请大家来说一说。我先开个头,能不能这么理解’我有我的蓑衣在身,以后在自然界中遇到再大的风雨也不怕了?”“烟雨”就是指他人生中的那些坎坷。(加入他的人生坎坷路的介绍,重点突出乌台诗案。)无论他的人生困难有多大,遇到的坎坷有多少,他都不会因此而感到失落,而是坦然自若的面对。如“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我有一蓑在身,任凭那平生的烟雨淋湿。他把他所有的坎坷都比喻为“烟雨”,可以这样解释。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吗?不是“雨具俱去”了吗?实际上是因为他心中有“蓑衣”。那么他心中的蓑衣是什么呢?(理想、人生态度。苏轼有一种乐观豁达、安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他在遇到雨之后,同行“皆狼狈”,而他却能“不觉”,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这也暗示着此时虽然被贬,但是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积极的情绪,他在沙湖买田,希望在此安度晚年,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即使在他面前有再多的人生的风雨,人生的坎坷,人生的困难,只要心中的蓑衣尚存,只要我还饱有乐观豁达,安然自适的人生态度,那么再多的风雨也会被过滤。所以他面对人生的风雨也是从不躲避的。(板书:人生的风雨)对于人生的态度他是豁达乐观,特别是这一句读来有东坡的些许潇洒。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明确:这一句话里面有一个字很惹人注意,在古代诗歌里面经常出现——酒,原来苏轼在去沙湖之前喝了点小酒。那么,说道酒,大家很容易想起“愁”,喝酒是为了消愁,但是往往愁更愁,所以我们看一下苏轼的愁究竟是什么呢?——被贬黄州的哀愁。所以这个透露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借酒浇愁,在酒中寻找他的日月乾坤,但是文中却几乎看不出他的些许哀愁,为什么呢?别人喝酒愁更愁,苏轼却很难让人看出他的愁,甚至根本就没有愁。——那是因为他顿悟了,他觉醒了,有句话叫“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因为苏轼是清醒的,所以再经风这么一吹,他便更加清醒了,古代的文人喝酒是常见的现象,来到黄州惊魂未定的苏轼,酒可以去消解内心的忧愁。被贬以后才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上所做的是不对的,来到这里才有一种如醉方醒的感

觉。但总的来说,苏轼酒量不大,稍许喝酒就容易醉,况且古人习惯上借酒浇愁,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甚至其他的一些诗文,我们就会知道苏轼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所以林语堂说他是一个“酒量不大但是饮酒成瘾者”。

同时也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而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社会上的政局犹如自然界的气候一样,变幻莫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思很明了回头看看风雨吹落的地方,归去吧,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当然这里面的“萧瑟处”说的是回头看看自己坎坷的人生路,很不平坦,但是如今都走过来了,心中更多了一份坚定和豁达。但是有一个问题,“归去”究竟是归向何处呢?可不可以理解为官场,因为他看透了人生的风雨,所以他明白今后要如何在官场上立足,如何应对官场上的生活,所以是回归官场。不可,从开始可以看到作者苏轼到沙湖买田终老。就是说他准备在这里安享自己的晚年。显然 “归去”一词不能理解为回到朝廷。

可不可以理解为自然?看透官场险恶,一心回归自然。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东坡这一生有没有真正地归隐过,有没有想陶渊明那样很彻底地回归自然啊真正地出世,逃离尘世,与外界隔绝呢?实际上没有,我们知道后来苏轼在被贬之后还陆陆续续被升迁和贬谪。先是司马光任宰相,升至翰林学士,二品大元,后来被贬惠州,最后再贬儋州,死前又被升迁。可以看到他的这一生都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度过的,他可能想过归隐,但是真正为民为国谋福祉的信念却不允许他这么做,所以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苏东坡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地归 田,但他通过诗文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比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归隐、 归田的人更深刻、更沉重。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那么我们现在把两个可能的答案都排除了,那究竟他要归向何处呢?哪里才是他的栖息地,哪里才是他的避风港,他的归属哪里呢?所以我们前面的第一个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了,苏轼心里在想什么呢,为什么不躲雨,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原来是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