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习题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生理心理学习题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774920cf78a6529647d5392

《生理心理学》习题集 石大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2011-04-12

用;桥脑下部网状结构对睡眠起重要作用;脑干上部与脑干下部网状结构的相互作用维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60年代,借助成熟的电生理技术找到了睡眠类型和梦的生理指标。如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根据脑电活动和行为变化的平行性,慢波睡眠又可分四期,即入睡期、浅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在慢波睡眠之后是异相睡眠期,人的每晚睡眠大约有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交替变化4-6个周期所组成。并由于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所占的比例不同决定睡眠的性质和质量。70年代,脑化学通路理论的成熟为睡眠和梦的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前景。证明脑内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结构,其生理、生化过程的维持和转变对睡眠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慢波睡眠,关键性结构是缝际核、孤束核和视前区、前脑基底部;对于异相睡眠,关键性结构是桥脑大细胞区、蓝斑中小细胞、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和延脑网状大细胞核等结构;两类核团的不同神经元对视前区的视交叉上核的双重交替控制形成了睡眠与觉醒交替及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变化。另外,与睡眠有关的化学物质是单胺类神经递质、胆碱类神经递质和多肽等。对于睡眠和梦的许多问题仍须深入研究。

生理心理学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 D ),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 A.古皮层 B.旧皮层 C.新皮层 D.大脑皮层 2.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 A ),对机体的运动功能起调节作用。 A.纹状体 B.四叠体 C.基底神经节 D.内囊

3.突触前兴奋的神经冲动并不能跳跃突触间隙直接传向突触后成分,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 A )传递机制才能完成信息的传递过程。

A.化学 B.电 C.物理 D.直接接触

4.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 B )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

A.级量反应 B.全或无 C.阶段性级量反应 D.阶段性全或无

5.视轴、( C )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称为调节反射,它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

A.眼帘 B.眼球 C.晶体曲率 D.视细胞感光性

6.光感受器电位变化是一种级量反应,光感受器电位与光刺激强度成( D )关系。 A.线性 B.多项式 C.指数 D.对数

7.视觉通路始于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构成视神经,其末梢止于( A )。

A.外侧膝状体 B.内侧膝状体 C.上丘 D.下丘 8.视觉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视皮层内许多具有相同感受野、相同功能的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它们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这称之为视觉特征( D )。

A.感受单元 B.感受阈限 C.感受野 D.功能柱 9.痛觉是一种生物学保护性反应,它不仅包含感觉成分,还包含( A )成分、植物性成分和

运动成分。

A.情感 B.意志 C.人格 D.敏感化 10.( B )是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突然中止现有活动,

将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生的方向。

A.随意注意 B.朝向反应 C.条件反射 D.上述答案

29

《生理心理学》习题集 石大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2011-04-12

均不对

11.人类大脑皮层的( D )属于联络区,其中最大的是前额叶皮层。 A.50% B.60% C.70% D.80% 12.在过去10多年,关于记忆与记忆的生理心理学理论发生了重大变迁,从单一记忆的脑结

构——( D )——发展为多重脑记忆系统。

A.大脑皮层 B.下丘脑 C.边缘系统 D.海马

13.传统分类法一般将语言产生障碍统称为( B )失语症,包括语词发音、用语、语法和书

写功能障碍等。

A.感觉性 B.运动性 C.传导性 D.皮层间 14.( A )含量的下降是引起饥饿感的原发性因素。

A.血糖 B.葡萄糖 C.血脂 D.胆囊收缩素 15.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下丘脑( A )一直被视为饱中枢。

A.腹内侧核 B.外侧区 C.纹状体 D.隔区 16.( D )皮层在性对象的识别和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17.平滑肌、腺体和心脏接受( A )神经的支配。

A.植物性 B.交感神经 C.副交感神经 D.迷走神经 18.脑干上部的( D )对维持觉醒状态起重要作用。

A.上丘 B.下丘 C.中脑 D.网状上行激活系统 19.睡眠周期按比例发生变化,可能与神经系统活动的( D )有关。 A.疲劳 B.能量补充 C.抑制 D.生物节律

20.根据形态学和功能特点不同,肌肉组织可分为横纹肌、平滑肌和( B )。 A.骨骼肌 B.心肌 C.睫状肌 D.外直肌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分)

1.人类对心理活动与脑功能关系的认识,大体可分为6个相对的历史时期,与之相应的有6种大的理论体系,即自然哲学理论、(机能定位)理论、经典神经生物学理论、(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脑化学通路学说、当代神经科学的新技术和新理论。

2.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3.根据其生理功能,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类。 4.眼动由扫视和注视组成,(扫视)时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觉,而只有(注视)才会形成明确的知觉。

5.关于内耳音高的编码问题,出现过许多理论,但归结起来不外乎(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两种方式。

6.(深感觉)是对关节、肢体位置、运动及受力作用的感觉,它们的感受细胞分布在关节、肌肉和(肌腱)等组织中。

7.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对狗的( 唾液)分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础上建立的。

8.渴和饮水行为,如果是由于体内缺水引起的,则称之为(原发性)饮水;反之,如果是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则称为(次发性)饮水。

9.人的每夜睡眠大约由(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交替变换的4至6个周期组成。

10.丘脑网状核在注意机制中起着闸门的作用。中脑网状结构的兴奋使丘脑网状核抑制,是(非随意注意)的基础;额叶-内侧丘脑系统的兴奋引起丘脑网状核兴奋,是(随意注意)的基础。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30

《生理心理学》习题集 石大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2011-04-12

1.脑电图:脑的电活动类型之一,大脑直流电背景上的自发交电变化,经100万倍放大以后所得到的记录曲线。

2.开反应:对感受野施予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开反应。 3.被动躲避反应:当声或光刺激呈现后,动物必须停留在实验箱内的一定部位,才能避免随后的电击,如动物必须被动地保持在某处不动,才能避免电击的称为被动躲避反应。 4.心因性遗忘:由于不良个性特点、重大精神创伤、心理暗示作用和赔偿心态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忘症称为心因性遗忘。这些心理因素可能同时发生,也可仅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作用,造成一段时间或一时性遗忘。

5.单突触反射:反射弧结构中,只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称为单突触反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学。

答:对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问题,大体通过四类方法研究:一是对正常人类受试给予精确控制的认知条件,令其完成某项任务,并记录脑功能变化的规律;二是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脑损伤病人,考查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影响了哪些心理活动;三是利用灵长类等,采用损伤性小的实验方法研究其认知或本能行为过程中脑生理参数的变化;四是利用低等动物,给予损毁或刺激改变脑结构与功能参数,观察对其行为产生的结果。总之,无论对行为或心理功能的控制或测量,还是对脑结构或功能的控制或测量,都着眼于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寻求两者的变化规律,随着发展与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用于研究心-身关系。 2.简述防御、攻击行为的中枢机制。

答:防御、攻击行为的中枢机制主要是:下丘脑是防御、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它的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攻击行为。如刺激内侧下丘脑常诱发出情绪性攻击行为;刺激外侧下丘脑引出不伴情绪变化的捕食行为;刺激背侧下丘脑引出防御性逃避行为;杏仁核、隔区等边缘系统对下丘脑的功能进行着更精细的调节与控制。如对于情绪性攻击行为而言,杏仁核发生兴奋性调节作用;隔区发生抑制性调节作用;对捕食行为而言,杏仁核实现抑制性调节作用。

3.简述双分离技术。

记忆系统有多重功能组块接插起来,每个组块的功能不同,由于特殊的损害或外伤使寄存或存储信息的过程和提取信息的过程分离,这种双重分离现象表明了至少有两个记忆功能系统,在认知神经心理学中,则用双分离技术或双重任务法进行多重记忆系统的实验研究,从而使双分离技术成为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给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提出许多新课题,开阔了新视野。 五、论述题(共16分)

论述脑等位论与脑机能定位论统一。

答:1811年贝尔发现高等动物和人的脑的形态与功能不同,标志脑机能定位理论发端。之后,从脑的大体解剖学研究逐渐深入到脑的组织学研究,希望在脑内找到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临床观察法、手术切除法、电刺激法、解剖学和组织学,是脑机能定位所依靠的主要方法。1917年拉施里提出了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虽然他的损毁和切除方法有很多争议,但脑等位论却一直延续。20世纪40-50年代关于大脑皮层是条件反射暂时联系的观点,现代神经生理学关于网状结构是睡眠与觉醒的机制的观点,以及割裂脑的研究,从方法和理论都超过了脑机能定位论的范畴。研究的发展和证据基本得出这样的结论: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在,是脑功能对立统一的两个侧面。

31

《生理心理学》习题集 石大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2011-04-12

《生理心理学》模拟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研究任务和学科性质完全一致,两者的差异是,在( )上略有不同。

A.研究对象 B.研究方法 C.研究水平 D.研究对象和方法 2.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 )组成的。 A.胞体 B.轴突 C.树突 D.髓鞘

3.中脑的背侧有四个凸出,称为( ),由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组成,分别对视、听信息进行加工。

A.内侧膝状体 B.外侧膝状体 C.四叠体 D.纹状体

4.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EEG以α波为主。如果这时突然受到刺激,则EEG将为( )次/秒的快波节律(β波)所替代。

A.0.5~3 B.4~7 C.8~13 D.14~30

5.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首先出现( )过程。 A.去极化 B.反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6.在观察一个复杂物体时,眼睛会很快地进行( )

A.扫视 B.微扫视 C.注视 D.微颤

7.在视网膜的( )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与一个神经节细胞相连。 A.中央凹 B.外周 C.视神经乳头 D.黄斑

8.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与神经节细胞基本相似,均为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拮亢式的( )感受野。

A.直线 B.带形 C.同心圆 D.柱形

9.躯体感觉模式多种多样,我们将它们由表及里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浅感觉、深感觉和( )感觉。

A.温度 B.内脏 C.振动 D.痛觉 10.关于痛觉有许多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强度理论、模式理论、专一性理论、( )理论和神经生物学理论。

A.频率 B.位置 C.齐射 D.闸门

11.平均诱发电位的内源性成分主要是( ),也有些学者将它扩展为包括N2波和慢电位。

A.N1波 B.P2波 C.P3波 D.N4波

12.MBD的中文名称为( ),主要特征是随意注意能力减弱而不随意注意过度活跃,所以非常容易因外界环境而分散注意力。

A.多动症 B.轻度脑损伤 C.轻度脑功能紊乱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3.重复刺激不但不引起感觉阈限升高,而且反而有所下降,这种现象称为( ),它是一种非联想性的学习。

A.习惯化 B.敏感化 C.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

14.正常人的记忆既有寄存和存贮信息的功能,也有回忆或提取信息的功能,而海马损伤的病人只能回忆或提取信息,不能形成新的( ),这说明记忆可分离为不同的系统。 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工作记忆 D.所有类型的记忆

15.韦达试验、双耳分听试验和速示试验是研究正常人言语功能两半球( )的三类重要方法。

32

《生理心理学》习题集 石大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2011-04-12

A.缺陷 B.补偿能力 C.对称性 D.不对称性 16.认知科学不仅仅是认知心理学,还包括人工智能、( )和哲学中的认识论。 A.生理心理学 B.信息科学 C.神经科学 D.心理语言学 17.十二指肠对饱感的影响主要通过( )的体液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A.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胆囊收缩素 D.血糖

18.与睡眠有关的化学递质是单胺类神经递质、胆碱类神经递质和多肽,特别是诱导睡眠肽和( )

A.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5-羟色胺 D.γ-氨基丁酸 19.在( )睡眠各期被唤醒后,被试很少会报告正在做梦。如果报告有梦,则梦境中故事的情节常常比较平淡,思维性强。

A.异相 B.慢波 C.快波 D.深度

20.关于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虽然许多生理学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但比较多的科学事实表明,( )、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前额皮层和颞叶皮层等均是情绪过程的重要中枢。

A.丘脑 B.下丘脑 C.脑干 D.四叠体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视觉系统由眼、视神经、视束、皮层下中枢和视皮层等部分组成,实现着视觉信息的产生、________和________等三种过程。

2.颅腔里的脑分为大脑、小脑、________、中脑、________和延脑六个脑区。

3.________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________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4.对于静止的物体,虽然其在视野中的位置不同,但________以及调节机制已能满足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要求。而对于复杂的物体或运动的物体,尚需要________的参加。 5.光感受细胞有两类,分别为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 6.听觉通路始于内耳的________,皮层下的中枢为________,听觉信息的高级中枢为颞叶的初级听皮层和次级听皮层。 7.海马在辨别空间信息、新异刺激抑制性调节以及从________向________的过渡中起重要作用。

8.虽然________的周期性是性生活的生理基础,但________对性激素水平发生着有效的调节作用。

9.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包括: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情绪的________、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情绪的激活学说、情绪的________和情绪的应激学说。

10.肌梭是一种特殊的________感受器,是一种感受________变化的感受器。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突触 2.不匹配负波 3.逆行性遗忘 4.原发性饮水 5.终板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用细胞神经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简述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 2.简述异源性突触易化的作用。 3.简述摄食行为的生理机制。 五、论述题(共16分)

论述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