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三第一学期地理教学计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591dbb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f

高三第一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 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19届高二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校地理教学水平,搞好第一轮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第一轮复习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一轮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08—2010年高考题,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考试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1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我们做老师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8.落实好每周甚至每节的有效训练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在网上收集各地的试题,根据教学进度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出好每周的周练题,并对周练的错题进行及时评讲,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四.复习计划及对策:

复习时间:从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中旬, 复习对策:

1、对照考纲,夯实基础不遗漏,扫清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地理知识都进行梳理和归 纳,使之系统化。

2、分析近年高考的新变化,把握高考脉搏;

3、实行滚动复习,做到适当回顾,合理练习(复习过的内容),提升应用能力。 4、全面阅读教材,掌握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5、狠抓落实,特别注意目标生中地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6、合理安排考与练,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考试和练习中反映出的自己在知识、能力及方 法上的缺漏,在日后学习中注意调整提高。 五.复习具体内容:

(一)复习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学科基础能力过关 1、要求: (1)、确定复习范围,夯实基础不遗漏,扫清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地理知识都进行 梳理和归纳,使之系统化; (2)、分析近年高考的新变化,把握高考脉搏; (3)、实行滚动复习,做到适当回顾,合理练习(复习过的),提升应用能力。 (4)、全面阅读教材,掌握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2、复习方法: (1)、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A、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概念、掌 握技巧,熟记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

基本过程:理清概念---掌握法则—熟记基本原理---变式训练(先做后讲或教师示范学生 尝试---学生介绍思路---教师归纳总结解题思路和技巧—同类题型训练)(注重解一题会 一类),这块教学内容较难,教学时应从易至难递进,不能在难度上一步到位。

B、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熟记某一内容的要

2

素,注重思维的建模,尝试根据实例进行综合(多维)分析,注重回答问题的基本 方式方法。

C、区域地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强调区域特征的概括,区域内各要素的内在联 系,区域整治的发展方向。 (2)、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关训练。上课时要明确学生掌握内容,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设置训练目标,不能教师一厢情愿,高估教学实际效果,要脚踏实地,一 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基本知识要落实,基本技能(如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培养 做到细微处人人过关。 (3)、建议“复式教学”,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同时复习。每节课40分钟分二阶段,第一阶 段5分钟,主要检查某一区域地理的复习情况,第二阶段35分钟上必修地理部分。 主要是解决区域地理无时间复习,另外考虑区域地理的复习特别是空间定位问题,需 要一个比较长的复习周期。教师应建立一个复习的模板,分解整个区域地理的知识块, 通过模板的形式,让学生天天对局部区域进行空间定位,地理特征概括,上课5分钟 着重于检测纠正。 (4)、建立联系线索,为二轮复习提升能力作铺垫。

例如: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和对比联系、地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联系、地理事物间的平行并列关系联系、地理事物间的主次从属关系联系、地理事物间的大小包含关系联系等。

六.授课内容及时间安排:

周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复习时间 9.1—9.3 9.6—9.10 9.13—9.17 9.20—9.25 复习内容 水圈的组成、自然界的水循环、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海与洋、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海岸 海底地形的分布、海底地形的形成、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海岸带的开发、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物质组成及物质循环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岳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意义 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合理人口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化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 期中考试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五周 9.28—10.2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10.5—10.9 10.12—10.16 10.19—10.23 10.26—10.30 11.1—11.5 11.8—11.12 11.15—11.19 11.22—11.26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环境中3

研究中的应用、荒漠化的防治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第二十一周 第二十二周

11.29—12.3 12.6—12.10 12.13—12.17 12.20—12.24 12.27—12.31 1.3—1.7 1.10—1.14 1.17—1.21 1.24—27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能源资源的开发、流域的综合开发区域农业发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防灾与减灾 我们周围的环境、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水污染及其成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森森及其保护、草地退化及其防治、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认识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公众参与 期末考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