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简答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古代文论简答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55dc8ba1a37f111f1855b30

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诗经》的怨主要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5.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答:先秦“赋诗言志”所采用的是断章取义的办法,不考虑诗的本来意思,仅从字面上推断截取,往往与本意相差甚远。而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批评方法。主张要结合作品的实际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去阅读欣赏理解文学作品。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都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6.试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导致:a.“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 b.为意境的产生奠定基础。 7.浅述《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答:《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主张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其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必须绝无人工痕迹,从而达到天生化成的境界。这是《庄子》对后代文学艺术家艺术创造影响的主要方面。正是在这一原则下,《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的存在便进入了“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虚静”“物化”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是《庄子》对中国后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8.试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答:《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对

9

言意关系的看法是与他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相联系的,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 两汉文论

1、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①他的“怨刺”和“直谏”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优良传统;

②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历史上许多进步作家真实情况的总结,也是对自身创作的真实体会,对后代受迫害下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是有力的鼓舞和激励;

③他的“实录”精神不仅影响我国古代史学著作的创作,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影响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个原则。

2、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

答: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抵是作家在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和政治主张,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即是“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说是在总结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3、司马迁史学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有何异同?它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何积极影响? 答:“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他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

记述汉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

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同时这一原则也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思想的发展,后来很多文学家皆以实录精神来衡量创作,强调文学作品要反映真实,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

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仍有别于史学的真实性。文学的真实是强调塑造典型,是集中了许多共性的东西的真实,而史学的真实是具体的真实,是要严格遵守历史事实的。

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4、简述《毛诗大序》对诗歌抒情的认识与规范以及在后代文学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答:《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即认为诗歌创作要从感情抒发出发,但不能超越礼义的规范。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的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即要用委婉的文辞来表达谏劝的意思。“发乎情”,承认诗歌创作的感情因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止乎礼义”又限制了诗歌感情的抒发,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使抒情受到“礼义”的约束和格式,影响到了诗歌的发展,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几乎成了儒家传统诗教规范诗歌创作的一个教条。“情志”说肯定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对我国诗歌创作重视抒情的传统和文学批评的重视情志统一的传统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5、简述《毛诗大序》“讽谏”说的内涵及其所论述的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的意义。

答:《毛诗大序》认为,诗歌(文学)是现实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10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它认为,社会政治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便又不同的内容情感和风格特点,那么从这不同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它还提出“变风”、“变雅”,认为这是“王道衰,礼义废,正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衰败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在文艺上反映。在文学的社会作用上,《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毛诗大序》认为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应该有批评现实的功能和作用,肯定了诗歌的讽刺作用,为后来进步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现实,揭露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毛诗大序》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的时候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的典型性的特征。“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是说诗歌创作有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

7、王充“疾虚妄”精神对于其文学观念有什么影响? 答: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他自述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论衡·佚文》)。所谓“疾虚妄”就是要求一切文章和著作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反对虚假妄诞的“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王充着重探讨了书籍文章中的“增益之辞”。一方面,王充在解释《尚书》、《诗经》等先秦儒家经典和其它个别著作的“增益之辞”时,看到了文学创作中夸张、修饰的用心,认为这是“妥增”,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但另一方面,王充又没有把这种正确的理解贯穿于对所有书籍和文章的夸张描写之中,对浪漫主义创作、神话、传说等也予以否定和批判,认为这是“妄增”,即说假话,这就忽略了艺术真实可

6、《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

以想象、夸张、虚构的特殊性,体现了他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缺点。

答:王充之前和同时的文学家和批评家,多数思想保守,摹拟和复古成了时代风尚;汉代又是个经学章句大盛的时代,注经的章句往往下笔千言,语言艰深古奥,严重脱离现实。王充不满这种状况,他本着“疾虚妄”和“为世用”的精神,着重当代,着重实际,在《自纪》等篇中提出了表达自己的某些文学观的主张:主张独创,反对复古摹拟;主张言文合一,反对艰深古奥;在评价作者问题上,他指出,历史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不能崇古贱今,向声背实,认为“古”一定比“今”好;后世超过前代,今人胜过古人,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些观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王充进步的文学发展观。同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也本着“疾虚妄”和“为世用”的精神,看重当代,看重实际,不盲目崇古信古,语言上他也摈弃古奥艰深的言辞,而采用当时的口语,这正是他对自己理论的实践。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

1、试阐述《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重要意义。(魏晋南北——曹丕) 答:《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创作必须有鲜明的个性。“文以气为主”说所强调的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要在文章中充分体现出来,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评都十分重视作家的个性的体现可见,《典论·论文》确实是一篇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纲领性文献。

2、曹丕的“诗赋欲丽”作为文体论的观点与以前的文论有何区别? 答: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11

“本”指文章的本质,即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或感情内容,而“末”则指文章的具体表现文学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言,曹丕提出“诗赋欲丽”的观点。

这与前代的文论有很大区别:以前的文论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言志功能、社会功能、特别是教化的作用。从“诗言志”到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再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都体现着这一点。而曹丕的“诗赋欲丽”的主张,说明他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这种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的文体论的观点,对于抒情文学的发展具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答:曹丕反对好古*今,批评当时“贵远*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主张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批评风尚。

4、如何理解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这一论断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陆机的《文赋》中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是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他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他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从陆机对诗赋创作“缘情”“体物”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和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说明他对文学艺术特征的了解已经大大地深入了。这一论断对文学创作与批评影响极大,使文学创作更加注重感情的抒发与形象的刻画,对后世的许多文论家,特别是六朝的文学理论影响极深。

答: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要问题。《文赋》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陆机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内容,老庄虚静的精神境界可以诱导作者进入排除纷扰、全神贯注的创作状态;加之作者有胸罗万卷的学养储备,构思活动就能够顺利展开。《文赋》生动地描绘了“精骛入极,必游万仞”的构思活动情状,这涉及到了从想象活动的开始到艺术形象的构成及其语言文字的物质化的全过程。

8、试论王充的文学发展史观。 形态,包括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两方面的意义。就

3、《典论·论文》批评了当时文坛上哪些不良现象?

5、《文赋》是怎样阐述艺术构思的?

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必然结果。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之后,就需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地呈现出来。为了寻找最精彩,最能充分地表现构思中艺术意象的语言文字,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上天入地,无所不至。并且,它还应当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在谈艺术构思时,陆机注意到了灵感的作用,他认为灵感之获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当顺乎自然。

答:强调必须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辞,即所谓“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务必使意和辞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结构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形式。 7、试评述陆机“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段论述的内涵和意义。

答:“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是陆机在艺术技巧方面提出的重要的原则。“会意”指具体构思,“遣言”指词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音乐美,这主要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的。构思巧妙、词藻华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这是六朝文学创作上非常讲究的三个问题,它既是时代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又促进了六朝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发展。

8、剖析《文心雕龙·原道》篇关于“文”与“道”的论述。 答: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即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便是广义的文,而任何事物又都有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便是道,文是道的一种外化。作为万物之灵的“文”乃是“五行之秀”“天地之心”,自然也就有内在的道与外在的文,天地万物的道和广义的文在人身上体现即为心和文。《原道》篇正是从广义的文和道关系来说明狭义的人文之本质。

《文赋》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影响极大,不仅《文心雕龙》是对他的全面继承和发展,而且挚虞、李充的文体论,沈约等人的声律论,萧统《文选》

12

中的文学观念等,都是在陆机思想影响下,从某一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9、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的体裁风格与作者才性和学养之间的关系? 答:刘勰提出“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体裁和风格,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的“体”。“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不同,个性特点也不一样。文学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所以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文学作品的风格直接体现作家的本性。也就是才、气、学、习的特点。文学作品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各不相同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10、试评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关于想象活动、言意关系的论述。 答:《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他指出想象活动的特点——“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并对它做了非常精彩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更进一步,他阐述“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即分别是“统其关键”和“管其机枢”,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还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和语言的并非完全相偕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管,气倍于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这不仅是作家的才能所决定的,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意翻空”和“言征实”总是文学创作中一对永恒的矛盾。《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因此可以说,《神思》篇提出的“言”和“意”的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纲。

11、谈谈《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 思想和精神高度集中,情绪高涨状况下而获得的一种创作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活动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6、在结构和布局方面,《文赋》有什么主张和阐述? 创作过程如刘勰在《体性》篇中所说:“夫情动而

8,刘勰的《文赋》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有何影响? 答:所谓灵感主要是指文学艺术活动中,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