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302dcece009581b6bd9eb49

德。这种文学思想,对于狭隘的传统儒学文学观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使?颂美升平?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得到了否定。 2. 肯定了穷苦怨刺之言在文学中的作用(在传统文学观中,这是被视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由于强调先道德后礼乐,以道德取士,因此,对文人的要求提出了达要行道,穷则鸣道。 3. 对文学和语言的重视。韩愈在《题欧阳生哀辞后》中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揣摩一下,可知?学古道?是目的所在,但是在?学古道?的同时,韩愈对于?通其辞?的兴趣,却似乎超乎寻常。他多次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商书》)所以朱熹就批评韩愈?未免裂道与文为两物,而于其轻重缓急本末宾主之分,又未免倒悬而逆臵之也?(《读唐志》,引自《全唐文纪事》77),甚至认为其目的?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欣赏而已?,?平生用力深处,终不离乎文字、语言之工?(《韩文考异》)。韩愈这个特点,虽然不能使他成为一个高明的哲学家,却使他成为散文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第二节 韩柳的古文成就 一、唐世文章,首称韩柳

韩柳的古文合而观之,他们在创作上的贡献归纳如下:

⒈ 说理文是散体的传统题材,韩愈表现为气势雄健、结构谨严(?大部队?),柳宗元表现为逻辑缜密,文笔犀利(?轻骑兵?),各臻佳境。韩愈又以?解?、?杂说?等名目的短论,尤见特色,它们篇幅短小,往往只有百十来字,但层迭纵宕,变化莫可端倪,?若崇山广壑,使观者莫能穷其际?(方苞)。柳宗元则学习先秦寓言,创造了许多独立的寓言小品。

⒉ 继承史传文学传统,吸收唐传奇的特点,对传记文作了大胆创新。韩愈有《张中丞传后序》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则颇具小说意味。柳《种树郭驼橐传》《梓人传》《宋清传》《李赤传》都善于借人物形象生发议论。

⒊ 扩大散文领地。韩愈对赠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

序》)、碑铭(《柳子厚墓志铭》《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祭文(《祭十二郎文》)等文体作了改造,使它们变为散体,巧于立意,精于选材,圣于铸语,或以抒情、或以议论,波澜壮阔,显示出大家风范。柳宗元则确立了山水游记这一散文新品,夺得了骈文写景阵地。他们的这些创新,使散文具有了原先由骈体实现的功能和优势,从而标志着古文对骈文的胜利。 二、韩愈散文的两大特点

苏轼评韩愈云:?道济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

1. 充满激情,富有气势。不管议论抒情还是写人记事,他都是以情纬文,以跌宕淋漓之笔,写波澜壮阔之文。

2. 奇诡、戏谑。韩愈以倔强刚直的个性和愤世嫉俗的情绪为文,写出了大量奇诡、戏谑的篇章,嬉笑怒骂,尽成天下奇文。 《祭十二郎文》。苏轼:?读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非人也。? 三、柳宗元的散文成就

论说文逻辑严密、文笔犀利。前人说韩文如海,柳文如山,准确的说,柳文如柳州的山,往往奇峰突起。

寓言体是柳宗元的独创。这些小品文,类比贴切,寓意深刻。 山水游记把失志的悲哀、愤闷和希企融入自然、达人天合一境界二者交融合一。

柳宗元还是传记文的功臣,他用这种文体写了一批普通的平民形象,使传记的文体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训练题

1. 解释下列名词:古文运动

2. 为什么南北朝以来、韩柳之前提倡古文的努力都收效不大? 3. 周作人、张中行等对韩愈文风都是不满的,他们的矛头指向一是?载道?,二是做作气,请从周、张文集中找到有关表述,并解释他

们反韩的实质,并阐述你对韩愈文风的态度。

第六章 唐五代与北宋前期词

第一节 词体概说 一、关于词的几个概念 1.词的名称,主要有:

(1)曲子、杂曲子、今曲子、曲子词、歌词。如《花间集?序》:?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孙光宪《北梦琐言》记和凝?好作曲子词?,人称其为?曲子相公。?这是依据与音乐关系的称谓。这类名称还有袭用原有名词的:?乐府??乐章?。 (2)?长短句?是根据句法特点称。

(3)?诗馀?是从它与诗的关系来说,潜含的观念是:词由诗变化而来。 2.词的形态

(1)小令。从酒令发展而来,人称之为?急曲子?。它的原本特征是:节拍急促、曲度简短。后人只能从篇幅甚至是字数的多寡来认识,有提出56字为界,少于56字者为小令之说。此说虽为行家所讥,但却可帮助我们理解。

(2)慢词。原义为节拍缓、曲度较长。今人又把它理解与?中长调?混称,指篇幅长、字数多的词。 二、词体的产生

词大约产生于隋唐之际,大约是在隋唐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在燕乐的催生下,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学。

唐以来诗中乐府是从前代的乐府诗发展而来,但同样作为音乐性文学的词,却不是从前代乐府诗中发展而出,它是与当时流行的音乐--燕乐配合的歌词。燕乐是中土音乐与域外音乐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流行

音乐,故词实际就是隋唐以来的流行音乐的歌词。 三、诗词分界

词的形式、词的产生与诗有一定的关系,故词被称为诗馀,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诗词二者分界是明显的,前人说的?诗庄词媚?,并不是凭空乱道。 1.词体的形式特点

(1)词必有调,每首词均须依傍一种音谱。词调决定词的字句包括字声、用韵,这就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2)词多数分片(阕),一首常见的分上下阕的词,就是由两段音乐组合而成的完整曲子。

(3)词的韵位依据曲度,各个词调有自己的规定,与诗规整的用韵是大不相同的。

(4)词的字声不全同于近体诗,虽然多数句子为律句,但拗句也不在少数(拗而不以为拗),又不一定讲究粘对,而且有的位臵甚至还分辨四声和阴阳,与近体诗比显得更细密。

(5)词的句式以长短句为特点,这与近体诗有本质的不同,与古体诗虽自由却完全受朗诵的声情、口吻支配也不一样。词的长短句,实际是受制于词的音乐性。 2.诗词在风格、情调上的分辨

(1)前人论诗词分界者甚多,时有精见,近世王国维、缪钺所论则更有总结性,也更深刻。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2)缪钺《论词》评抄

【《论词》云】 词之所以别于诗者,不仅在外形之句调韵律,而尤在内质之情味意境。外形,其粗者也;内质,其精者也。自其浅者言之,外形易辨,而内质难察。自其深者言之,内质为因,而外形为果。先因内质之不同,而后有外形之殊异。故欲明词与诗之别,及词体何以能出于诗而离诗独立,自拓境域,均不可不于其内质求之,格调音律,抑其末矣。人有情思,发诸楮墨,是为文章。然情思之精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