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漫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班主任工作漫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2e11c4043323968011c928c

《班主任工作漫谈》摘抄

1.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

人总要面对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总要从改变自己做起,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向改变一丝,改变一毫。

2.条条大路通罗马

人的思想要从固定的思维和模式中解放出来,教育教学改革的天地十分广阔,方法非常多,作为教师要多出点子,多尝试。如一堂班会课可以由班主任主持,也可以有班长来主持,也可以由普通同学来主持,大家轮流主持也可以。比一比,试一试,哪种方法效果更好,大家更欢迎,就用哪种方法。运用某种方法效果不好,无需烦恼,再换一种方法就可以了;运用某种方法效果好,也无需骄傲,无须固步自封,事物是发展的,方法也要更新,我们所运用的方法不会是最好的方法,要不断的探索、更新,再往前去寻找更好的、更科学的方法。

3.坚持道德长跑——日记

日记能使我们记住自己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事务,记住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了日记,常翻一翻,人容易记住自己,不失去自己,忠实于自己真善美的一面。

写日记有利于改变自己、改造自己。 写日记能磨练人的毅力。

写日记,很多时候是解剖自己,分析自己。 写日记能提高自己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水平。 绝大部分人都在日记中针砭丑恶,赞扬美善,歌颂心灵美的人,歌颂美好的事物,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

4.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

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观念,照亮人的思想,照亮人的精神。班级按学号轮流抄格言,每天轮到一个人,挑选自己认为对大家最有教育意义的写在黑板的右侧。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抄一句格言,一起开创教育改革的明天。

首先,同学们的格言要注重内容。看谁的格言能量最大,最灿烂,能最大限度地照亮同学们的精神世界。

其次,大家也要注意形式,看谁的格言写的认真,字写得漂亮,图案设计的吸引人。

5.学位座位自愿组合

组合有两个条件:第一,有利于学习;第二,要四厢情愿。

我常跟学生说,人和人的组合是一门大学问,不要说万物之灵的人,就是简单的物体,再简单一些,构成物体的原子,其组合方式也是一门大学门。

同学之间组合、交友也是如此,有的懒同学交了个勤奋的朋友,不久也变得勤奋起来。有的好计较生气的同学总和憨厚开阔的同学在一起,渐渐不爱计较,不爱生气了。也有

的同学本来衣着朴素,不会花零钱,不因为总和社会上几个讲吃讲穿的失学学生在一起,也变得花枝招展,零食不离口。

6.有三部分内容的座右铭。

魏老师主张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座右铭,座右铭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者加上照片;第二,自己要追击的同学的名字;第三,针对自己的弱点写一句医治这一弱点的格言。

一个凡人,始终不渝地崇拜着一位伟人,他一定能减少许多庸人层次的烦恼,一定能较容易地使自己摆脱低层次的事情的缠绕,从而使自己在许多问题上能超凡脱俗。

7.治病救人周

人追求平静,人也追求波澜。人看惯了湖面的平静,就想去看看大海的波澜。生活也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

魏老师常在自己的班上开展以下周活动:高效学习周、发现自我周、增强信心周、开拓胸怀周、治病救人周等等。学习生活中掀起教育波澜,学生感到兴奋、新鲜,增强了自我教育的兴趣。

8.控制“三闲”

所谓三闲就是指闲话、闲事、闲思。凡是学习不好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他们。要控制三闲,首先要学生明白什么是有利的言、行、思,什么是不利的言、行、思,另外,学生每天要统计自己的三闲。控制三闲有很多的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的做实事,明确做什么事,用多长时间。

9.学生应是自身的主人,是班集体、国家、社会的主人 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最节省的方法。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的发展个体。成功的管理者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

班主任要研究国家规定的学生守则,大而言之,还需要研究外国的学生守则,然后再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提出某些更加具体、针对性更强的具体要求。当然更需要了解自己学校的学生守则好常规要求,并且在此基础提出本班的可操作性的班级常规好要求。这些要求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0.糖衣药片和顺耳忠言

良药何必苦口,忠言不必逆耳。学生的错误,从其是否自觉的角度来说分两类:一是不自觉犯的错误,二是自觉但是不能自制的错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想一想糖衣良药,想一想忠言顺耳,在指出孩子不足之前,能不能先指出他的一点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