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25bc51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5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1

(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能与其奇者。

二、1?“书”的意思 ________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 本文分

______________ 层,写出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⑶夕日欲颓.(

) ⑵晓雾将歇.( ) ⑷沉鳞竞跃(

) )

2?翻译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5 ?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6 ?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7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

(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⑷相与步于中庭(

⑶怀民亦未寝( )

(1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_________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 象是 ____________, “藻、荇\是指 __________ ,此句运用了 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X”。

A ?“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 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 “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 叫张怀民的人。

C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 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 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1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⑴ 或王命急宣 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哀转久绝 ___________ ⑷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分)

(2

13 .两文都写到了 “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2

1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 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 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 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受到贬谪的 “ __________________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 __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3

的苏轼是

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 (1)对偶 ⑵对偶,借代

4. 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 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 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5.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 1.(1)交相辉映 ⑵消散 ⑶坠落 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啊。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

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4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6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 参考答案:

(一) 1.1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2 ?月色,

月光 竹柏影 比喻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 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 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53 ? A ? vB ? XC ? V D ? V

11 ? (1)或:有时。(1分)(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4)俱:全,都。(1分) 12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

13 ?《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力的热闹气氛。(1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