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eb57468cd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9

1. 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主要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别安排了3个例题。

五、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本单元主要是概括运算定律,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前面介绍编排特点和具体编排时,已谈到本单元运算定律的概念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简便计算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的。其目的就是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看到数学的作用。因此教学时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取现实素材,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知识。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一、教学内容

主要有:1、小数的读写、意义; 2、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3、生活中的小数、名数和小数的改写——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三、编排特点

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

?

1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可以写

10111、、101001000以0.1,可以写成0.01……因为小数的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所以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新教材“定义”时不再强调“计数单位”此点) 义务教材正是这样描述小数的,这样编排没什么问题,但学生一般似懂非懂,从教学的情况来看,一般讲到这老师就让学生看书理解。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现在我们淡化了说理(即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明确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表示。”以此说明小数的意义。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教师可以依其理解能力加以说明。

2.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名数与小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其中,名数与小数

?

的互化还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编排,使学生体会到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3.改变了 “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

“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第五单元 三角形

一、教学内容

原来认识三角形只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现在要从定义、特征等方面来认识,抽象概括的程度提高了;原来义务教材“角的度量、垂直于平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共同安排在第八册第六单元,现在把三角形单独放在第八册教学,其余内容提前在第七册教学。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定义、各部分名称、稳定性;三边的关系、三角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本单元安排了4个例题: 内 容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三、编排特点

1.为计算教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现实背景。

本单元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使学生一方面体会小数加减法对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强身健体的教育。

2.小数加减运算集中编排。

? 小数加减法义务教材分别安排两个例题进行教学。 ? 现在考虑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放在同一个例题(例1)中进行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