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文化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宗教文化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e7a693752d380eb62946d30

(4)灭谛

灭谛,指断灭产生世俗一切痛苦的原因,以达到最终的理想境界。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槃”。“涅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作“灭度”、“圆寂”等。它的原意是指火灭或风散。在佛教的理论中,涅槃是熄灭了一切“烦恼”,从而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与现实世界对立的一种境界。《杂阿含经》(卷18)说:“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涅槃的根本特点,就是超越生死轮回。

(5)道谛

道谛,指为实现佛教理想而应当遵循的方法。即通向涅槃之路,被总结为“八正道”,或曰“贤圣八道”,

(6)八正道

八正道,指八种使人由凡入圣、由迷而悟获得解脱的正确途径。分别是:正见,指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指正确的思维;正思维,指正确的思维;正思维,指正确的思维;正思维,指正确的思维;正业,指正确的行为;正命,指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正精进,指通过正确的努力修炼消灭一切烦恼,达到无忧寂静;正念,指正确的思想,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正定,指正确的修习禅定。从身(行为)、口(语言)、意(思想)三个方面规范佛徒的日常思想行为。

(7)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是苦、集二谛的延伸,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之理。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某种条件,人的生命过程也依赖与条件。这些条件可以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因果联系的环节。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

(8)业报轮回

“十二因缘说”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三世说”相结合,可用以解释社会中的不平等、人间的不公道。当十二因缘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轮回说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三世两重因果业报轮回。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两重因果即过去世的两因造成现在世的五果,即为一重因果;现在世的三因造成未来世的二果,又为一重因果,合起来即为两重因果。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就是因果报应。“业”指的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任何思想、行为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一定的后果,这后果叫做“报应”或“果报”。作什么性质的业,就得到什么性质的报,所

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其主要内容。这样“业报”的宗教理论就成了早期佛教的宗教核心,也成了解释人生差别和社会不平等起源的学说。

2.佛教诸神 (1) 佛

佛是梵语音译“佛陀”的简称。也有译作“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在梵文中的意义为“觉者”、“知者”、“觉”,指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同时又是觉行圆满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教宣称,一般凡夫俗子以上三项(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都缺,毫无觉悟可言;声闻(闻听佛陀言教而觉悟者)和缘觉(因前世修行的因缘或观十二因缘之理自行觉悟者)缺后两项;菩萨缺最后一项,惟有佛才三项皆全。小乘佛教所讲的“佛”,一般是专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尊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2)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佛教始祖,亦称“世尊”、“如来”等,是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必须供奉的佛像。释迦是种族名称,牟尼意为明珠,喻圣人。释迦牟尼即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3)过去七佛

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在我国有些寺院的大雄宝殿中供奉过去七佛。

(4)三世佛

“三世”是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可以说成前世、现世、来世或前生、今生和来生等。在佛教寺庙大殿里大多供奉三尊佛像。

1) 横三世佛

横三世佛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

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塑像的排列一般是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居左侧,阿弥陀佛居右侧。横三世佛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并将东、西方教主供于一殿,意为包容一切之吉祥。

2) 竖三世佛

竖三世佛是代表过去(前世、前生)、现在(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种时间世界的佛。因这三种佛在时间上是上下相连续的,故称为竖三世佛,即现在佛释迦牟尼,一般居中间,过去佛燃灯佛一般居左侧,未来佛弥勒佛一般居右侧。佛教寺院中把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这竖三世佛供在一起,体现出佛佛相生、更替不已的哲理。

3)东方三圣

药师佛、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他手下有十二员神将,还有两大帮手——即左胁侍日光菩萨和右胁侍月光菩萨。

4)西方三圣

西方三圣指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大圣人: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佛教信徒经常念诵的“南无阿弥陀佛”,指的就是阿弥陀佛。“南无”有“致敬”、“归命”之意,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是表示一心皈依于阿弥陀佛。

5)三身佛

指释迦牟尼的三种佛身,也即三种不同的像。三身指的是法身、报身和应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身”除了体貌外还有“聚积”的含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法身佛是毗卢遮那拂,“毗卢遮那”意思是“遍一切处”、“大日”,即其光明普照万方。所以密宗又把它译为“大日如来”。报身佛是卢舍那佛“卢舍那”是“光明遍照”之意,报身佛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应身佛是释迦牟尼佛,又称化身佛、应化身,表示随缘教化、为超度世间众生而根据不同状况和需要所现之身。在佛殿中一般是法身佛居中,报身佛居左侧,应身佛居右侧。

6)五方佛

密教认为其教法来自大日如来,故以大日如来为密教第一祖、密教教主,因而最崇奉大日如来。密教寺庙神殿皆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加以崇拜。密教教义中有“五佛五智”或“五智五身”之说,认为其教主大日如来具有五种智慧,为教化众生化为五方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香积世界的阿佛,代表大圆镜智(金刚智);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灌顶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莲华智);北方莲花世界的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密教寺庙的大雄宝殿往往供奉这五位主尊佛。

7)欢喜佛

欢喜佛是佛教密宗的本尊神,即佛教中的“欲天”、“爱神”,多作男女二人裸身相抱之形。曾供奉于印度和中国藏族地区、蒙古族地区等佛教寺院里。尤其是喇嘛寺庙里几乎都有这种佛像。显宗佛教严禁色欲,将“不淫邪”列为五戒之一。密宗则不同,认为女性是供养物,她们是佛、菩萨等化身而来,用色欲调伏那些阻碍修法的魔障和无明,然后将其引渡到佛国。所以在修习密宗最高果位无上瑜珈密时必须男女双修,并特别强调异性的摧动。欢喜佛双身裸体,象征无牵无挂、一尘不染、脱离了尘垢凡界。双体拥抱,男者代表智慧,女者代表禅定,此二者在佛典中被比作“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男女双抱合体则

体现了智慧与方法双成,男女相合为一完人,是以“大欢喜”。欢喜佛像有单体、双体两类。如图11.1为欢喜佛像。

(2) 菩萨

菩萨是梵语音译“菩提萨”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旧时又译作“大士”、“开士”、“高士”、“大圣”等。菩提的意思是自正、觉;萨的意思是众生、普济众生。菩提萨意谓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者。菩萨就是“上求

图11.1 欢喜佛

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之人。在大乘佛教中,菩萨是仅次于佛的第二等果位,地位仅次于佛,要远远高于罗汉。菩萨的职责是帮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解救在苦海中苦苦挣扎的众生,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在中国佛教中,菩萨的影响远大于佛,亲近菩萨甚于亲近佛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1)四大菩萨

关于“四大菩萨”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国佛教中说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另一种是《法华经》说的弥勒、文殊、观音、普贤四大菩萨。流传较广的是中国的四大菩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