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心得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叙事学心得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e220678dd3383c4ba4cd212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二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红楼梦》

利用叙述层次的特殊效果 “跨层”电影

人物从银幕上走下来

《开罗的紫玫瑰》(伍迪·艾伦) 人物进入银幕中去

《福尔摩斯的儿子》 (英国1924年)

“跨层”戏剧

【意】皮兰德娄:《六个角色找作者》 “跨层”小说

深受卡夫卡影响的阿根廷现代作家利奥·柯尔达查有篇小说,主人公最后竟被他写的小说(次叙述)中的人物杀死。

另一个更著名的是当代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一篇小说,标题是“死镜”,副标题是B/B,意思是博尔赫斯对付巴尔特,副标题是戏仿巴尔特的批评名著S/Z。

附:死镜

博尔赫斯邀请了法国大批评家罗兰?巴尔特到他隐居的乡间别墅来帮助他解决一个“具有巨大文学批评重要性的理论问题”。巴尔特如约在下午五时到达,双方互致仰慕相见很晚之情后,博尔赫斯请巴尔特看他刚写好的一篇小说。说是其主题是文学与现实,写作与批评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想听听巴尔特的反应。于是巴尔特坐下来读小说。

小说中说:博尔赫斯邀请巴尔特到他的乡间别墅来读这篇小说,但是博尔赫斯已经在房间里安放了定时炸弹,定在下午六时爆炸,准备在巴尔特刚读完小说时就把他炸死。

这时,巴尔特不由得抬起头来朝钟看,是五点四十分,于是他继续读了下去。

小说中写道:巴尔特果然应约前来,但是两人会见后,博尔赫斯与巴尔特发生了理论上的争论,博尔赫斯认为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关,巴尔特从符号学立场坚持认为无关,博尔赫斯就让他读小说。

当巴尔特快读到底时,他抬头看到时钟正是5点57分。这时他发现博尔赫斯不在屋内,他从一面镜子中看到博尔赫斯在门外,紧张地看着他。巴尔特有点不安,但又想小说只是小说,认真未免荒唐,于是继续读那篇小说的结尾。

小说结尾写道:巴尔特不相信此小说,甚至看到博尔赫斯离开房子也不知警觉,而是继续读下去,直到时钟敲六下,炸弹爆炸。

这时时钟正敲六点,炸弹爆炸了,巴尔特被炸死。

“叙 述 时 间 ”

时序:将虚构世界里的事件序列与它们在叙事中出现的顺序相对比;

时长:将被认作是这些事件在虚构世界里占有的时间与讲述它们所用的时间相比较; 时频:将某一事件被叙事提及的次数与它在虚构世界里发生的次数相比较。 时序

0 有时经过旅店,他回忆起 1 在那些下雨的日子里他拉保姆去朝圣。 2 但他对这些日子的回忆没有了 3 他那时的忧郁, 4 即有朝一日他会感觉到不再爱她。

——普鲁斯特《让?桑特伊》

事后叙述(倒叙) 事前叙述(预叙) 同时叙述 倒叙

内倒叙、外倒叙;跨度、广度 视听的倒叙:闪回

闪回通常是将叙述者在言语层次上用倒叙所讲述的事件与有关的视觉表象相结合。

最常见的闪回形式伴随如下符号的转变:

从语言学的过去时过渡到画面的现在时,通常是从完成体过渡到未完成体; 人物叙述者及其视觉表现的不同变化(服装、外表、年龄等); 声音氛围的变化;

间接引语(言语叙事)转换为直接引语(对话) 电影声画二重性或符号多元性带来的特有时间性: 《广岛之恋》

日本城市酒吧 自动电唱机 战争期间法国纳韦尔 《说谎者》

回忆参加抵抗运动 声画悖反

事前叙述:“预叙”

一张邮票打发它走上旅程,但这篇文章命中注定在未来几个月中要得到许多邮票,走好多路。 ——杰克?伦敦《马丁?伊敦》

宝玉……只得安心静养。又见宝钗举动温柔,就也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此是后话。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

同时叙述/同步叙述

你左脚插在滑门的铜槽里,徒然想用肩膀把门顶开一些。

你好不容易挤过了狭窄的门缝,然后你把轧花的绿色皮包举起来,放到架子上…… ——【法】毕托《改变主意》

同时叙述的效果

外向式同步叙述,可形成行为主义叙述的客观化效果,在新小说家如罗伯-格里耶的作品中是常见的,它可造成叙述行为的消失。

内向式同步叙述,只是内心独白式叙事,行为与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幌子,最终被取消。

现代小说叙事的时序实验

今天写长篇小说也许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因为现在的时间已被分割成许多片段,我们度过的或用于思考的时间都是些片段,它们按照各不相同的轨道行驶与消逝。时间的连续性我们只能在历史上那样一个时期的小说中才能看到,那时的时间既非静止不动的亦非四分五裂的,可惜那个时代仅仅持续了百年左右,后来时间的连续性就不复存在了。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让扔了一块石头。窗子破了。 让扔了一块石头。把窗打破了。 (托多洛夫)

“时序即因果”

“叙述的主要动力正是后事与后果的混淆,阅读叙述时,居后的事件就是被前事所造成的事件”。 ——巴尔特

“逻辑顺序在读者眼里比时间顺序强大得多。如果两者并存的话,读者只看到逻辑顺序。” ——托多洛夫

“时序试验”的价值立场 传统小说

现象:述本时序与底本时序比较整齐的相应;

观念:对叙述中因果逻辑的兴趣和信赖,甚至对规则、道德、文化的集体认同。 现代小说

现象:打破时序关系;

观念:对因果逻辑的反动,对集体认同的反动。

“时序试验”的手法

“心理时间”对“物理时间”的超越;

这个印象是如此强烈,使我经历过的这个时刻对我来说好像是此时此刻。这样以经验强度衡量事件,事件就超出了底本时序,而进入柏格森的所谓“心理时间”。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同步叙述”造成“纯时间”的假象; (乔伊斯《尤利西斯》) 打乱时序以使对因果逻辑的期待落空。 (加缪《局外人》 )

重组时序

特伦斯戴维斯《远方的声音》 婚礼 童年 青春期

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 开场情侣快餐店起意抢劫 杀手与同伴埋尸体

“what if”模式

电影产业网站:在现实背景中,以奇幻方式发生形而上学问题的喜剧片。 1998 彼得豪伊特《滑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