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及路径选择(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及路径选择(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d14f031f111f18583d05ab1

的国家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商业银行。 (1.6)规模经济说

经济学家凯诺认为规模经济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首要动因。规模经济实质是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导致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由于交易费用的降低以及经营的协同效应和收益效应,商业银行通过跨国经营可以达到规模经济,致使平均成本降低、效率和盈利能力提高。在研究银行机构国际化的时候,不少学者都选择了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并且在研究中发现规模经济理论是用来解释银行不断地在海外扩展机构的最为合适的理论,从目前世界银行格局看,主导世界银行业的银行无一不是拥有强大的规模优势的。

(1.7)区位优势和比较利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在于东道国的独特的区位优势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更大的利益,例如东道国的管理体制、市场利率、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或是东道国良好的经济环境产生的较大的盈利空间。“具体而言,区位优势包括:东道国所独有的、不可贸易的要素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人口等方面;东道国的政治体制和政策法规完善及投资优惠而形成的有利条件;东道国的聚集经济也能产生成本上的区位优势。”

(2)发展阶段理论

在银行业全球化发展理论体系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迪肯教授提出了银行全球化发展四阶段理论,其具体内容如表一所示。这一理论较好地解释和概括了银行全球化发展的态势,将银行国际化发展过程和程度更为直观和明了的进行了划分,成为许多国内外学术界研究银行发展阶段和银行发展趋势的主流理论基础。

9

表一 主要业务对象 经营业务范国 主要是同贸易有关的外征操出口和进口 第一阶段 国内银行 第二阶段 国际银行 积极的海外直接投资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国际全功能银行 全球全功能银行 跨国公司的多种需要 海外贷款和投资边从事非传统银行业务,如租赁、投的重要起来,在海资银行业、咨询业、资产管理业 金融批发业务 金融零售业务 作,资本操作短外从事中长期资本期 业务 在海外扩张机构,资本参与建立非运作方法 同国外银行合约 扩充海外分支机构银行的附属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吸和办事机构 收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发放贷款和从事投资 主要服务对象

主要是居民 主要是居民 居民和非居民 全部 三、研究背景

(一)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国际金融服务发展逐渐趋向集中,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贸易日趋集中在大银行和大银行集团手中,相比之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虽然资产规模极大,全球大型商业银行前十位,我国商业银行将近占领了半壁江山,工商银行市值甚至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了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上还处于边缘地位,在金融领域的地位不高,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贸易均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在这样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壮大,如何培养和发挥国际竞争力,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商

10

业银行若想在国际市场上成长和发展,走国际化道路是必要的选择。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背景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处于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大量机遇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条件逐渐成熟。条件成熟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中国商业银行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78.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分机构类型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0.1万亿元,增长25.9%;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1.8万亿元,增长33.7%;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5.7万亿元,增长37.5%;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1.2万亿元,增长20.5%;其次,由于金融危机重创了国际银行业为中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经营提了良好的供了契机,据来自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银行倒闭中小银行总数多达140家,远高于2008年的26家。目前,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问题银行”清单上,仍有约500家银行。历史经验显示,上了这一清单的银行约有13%最终会倒闭。劫后余生的银行资产损失严重,惜贷情况严重,正好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再次,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于全球经济之,为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业务支撑。

四、我国商业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与现状

相对于国外的大型跨国银行,中国商业银行历史较短。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使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阶段性非常明显,由于其大型银行的国有银行性质,政府的作用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几个阶段,而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也获得了政府一定程度上的支持。从80年代初到2l世纪初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引进外资,吸收外汇存款、发放外汇贷款、办理国际结算等传统业务,当时这些传统业务主要由中国银行受理,随着经验知识的积累和全球网路的建立,国际结算等传统业务已经成为中国银行的优势

11

业务。

第二个阶段是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后,我国银行努力推进商业化改革,组织体系、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经营机制和业务创新等方面不断摸索和完善的同时,银行业开始大幅度提高外币资产的比重,并努力融入国际金融合作,在国际市场上筹资、融资并参与国际银团贷款等活动,这时候境外机构的设立也初见倪端,我国银行逐步将金融服务领域向境外延伸,银行国际化进入了起步阶段。

第三阶段是90年代末期,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席卷世界,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四起,各大银行比拼资本,国际化步伐不断推进,我国进入了跨国银行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建立了遍及全球的分支机构、营销网络和客户群体。

五、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现状

就一国银行而言,国际化发展由“引进来”和“走出去”两部分组成,则相应的发展路径也应包括这两部分。中国在加入WTO 后,随着五年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银行业迎来了全面开放的格局,但因为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目前国际化发展仍以“引进来”为主导,“走出去”的进程有待加快,呈现单一性和非均衡性。中国商业银行的的国际化均衡发展局面尚未形成。

(一)中国商业银行“引进来”状况

截至2009 年,中国的商业银行分别引进国际金融公司、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美洲银行等多家境外金融机构的投资(见表4.1)。这种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行为,不仅增强资本实力和促进公司公司治理机构的变化,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截至2009 年末已有31 家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投资,筹资总金额达824.2 亿美元。(见表4.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