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cf3f13e011ca300a7c3901d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历史概况

建安220年—梁陈581年(361年—“中古文学”) 特殊:①分裂的动荡的

②人的觉醒→人的审美意识的觉醒(山水文学)→思想家;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中的一次

(春秋战国时期:经学束缚下解放 <孔子 老庄 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山水文学<玄佛结合>,明清之交:一大批思想家<14世纪-17世纪>) (思想解放的标志:1、旧有价值体系的全面崩溃2、思想学术极为自由,活跃多元3、出现一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③经济重心南移,门阀制度兴起

④玄学、清谈、道教的兴起,佛学的流行(玄学发展,玄佛结合,经学崩溃) 二、文学概况(本时期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是桥梁。中国文学史上“自觉的时代”) ①文学觉醒,由先秦两汉的诗言志到魏晋南北朝的诗言情,打破了文学的教化作用(诗教说) ②五言诗兴盛,七言诗确立 ③抒情小赋兴盛

④小说初具规模(《搜神记》等志人志怪小说) ⑤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相辅相成

第一章 建安文学(196—219)

“建安”: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魏明帝景初元年(237) 动荡的社会暂时安定,诗人对现实有感触的基础上产生 代表人物:三曹七子

第一节 曹操和曹丕

曹操:领袖地位,有武功、有文学成就的政治家,诗风苍凉 曹丕:诗歌充满感情;内容倾向鲜明(游子行役,思妇怨别) 风格:笔触细腻,情辞哀婉,人生多故,追思悼亡。

从中透露出人生乱离的时代氛围,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文学史上的贡献:“缘情”,“典论论文”(文学自觉的时代开始于此) ①强调作家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文以气为主”)

②对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宜丽”) ③文学评论要有正确的态度,反对文人相亲,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④肯定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⑤奠定了曹丕在中国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1

第二节 曹植

一、诗歌创作分期

前期(建安25年,29岁前):才华横溢,恃才傲物,渴望建功立业,诗歌充满俊逸的少年意气。内容上看,①多写贵族生活②写动乱的社会现实③表现雄心壮志

后期(曹丕继位,29岁后):从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受打击的对象,满怀忧愤痛苦。基调:哀怨悲愤,但铁骨铮铮,不向现实低头 二、艺术成就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1、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的表现手法,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善于刻画人物极其曲折的内心活动;

2、吸收了诗、骚和汉末文人诗的成就,发展了诗歌直抒怀抱的能力,奠定了文人诗的写作方法和五言诗体;

3、注意对偶、声律、词藻、炼字,注重声色和意境的描述

第三节 建安七子和蔡琰

前期都处于汉末大乱,生活颠沛流离;后期依附曹操,生活安定 前期:反映动乱社会现实,忧国忧民情怀

后期:反映对曹操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健康向上的内容 建安七子:刘祯、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徐幹 一、孔融

文辞犀利,有豪迈之气。直言敢谏,触怒曹操。

二、王粲(19诗29赋)

多写个人经历。特点:感情真挚,笔致惨刻。《登楼赋》“魏晋之赋首”——《文心雕龙》 三、陈琳

《饮与长城窟行》通过对话表达老百姓对劳役的愤慨之情。

2

四、刘祯

五、蔡琰(字文姬) 个人遭遇对其创作提供深厚土壤

《悲愤诗》价值: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五言长篇叙事诗。

①以作者悲惨的一生为线索,展开了对汉末动乱现实的描述,把人们带到了屠刀和铁蹄震颤下的时代,此诗非亲历无可作;

②蔡琰作为一个普通人承担了那个时代所有妇女的苦痛命运,字字包含血泪写成,建安时代的动乱通过蔡琰的特殊经历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对于动乱的现实,建安诗人以政治家的身份居高临下,或以旁观者的眼光悲天悯人。)

③艺术上以情境的真切震撼人心,以真气贯穿全篇

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作家无一例外地卷入了汉末的动乱时代漩涡之中,饱经战乱中血与火的考验,饱受战乱带来的痛苦和磨难,这是其作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①从创作态度上说,他们都能关注现实,面对人生; ②从风格上说,其作品大多流淌着一种慷慨悲凉的情调;

③就其内容而言,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敢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现实主义传统,成为时代动乱、国家破亡的一面真实镜子,蕴含着作者的慷慨情怀和对国家统一安定的不懈追求,表现出一种重整乾坤的豪迈之气。

2、建安文学提出了追求人生价值的“三不朽”。 ①建安作家对残酷的现实保持了明哲的态度; ②把人生的短促苦闷转化成一种活泼的进取力量;

③建安作家饱尝痛苦但不消沉,感叹日短但不颓唐,悯时伤乱但对未来充满信心。

建安文学的艺术特色

①动乱现实的反映与建功立业的理想相结合,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他们利用汉乐府题写时事,对叙事艺术有发展,但更多的则是抒情,使诗歌向抒情化和个性化发展;

②建安诗歌在学习质朴浑成的民歌风格的基础上创造了文质皆美的文人诗,壮思与文采并举; ③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使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④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总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3

建安文学的成就

①文学地位明确起来,使文学脱离经学独立

②文学、诗歌繁荣发展,一方面改变了两汉诗歌冷寂的局面,变中衰为复兴繁荣;另一方面改变两汉诗赋独盛的局面,使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样式 ③主动向民歌学习,形成优良传统

第二章 正始(240-249)文学

正始文学:齐王曹芳(240)—元帝曹奂(265) 特点:表达人生忧嗟,精神耗损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

第一节 阮籍

①用历史往事隐喻曹王朝的衰落和司马氏阴谋篡权的野心,变乱莫测激起的盛衰之叹; ②揭露上层社会和世俗的丑态;

③抒发人生忧嗟,探索在这一时代应采取的处世哲学,倾诉内心的痛苦和找不到出路的精神上的耗损 基本诗歌特点:

继承庄骚、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大量运用比兴象征,思绪恍惚玄远,寓意隐晦曲折,往往能创造出一种高远清明而又阴郁的意境

第二节 嵇康

擅长说理文章,写作思想极为大胆,反抗比阮籍激烈,遭遇更悲惨。 诗歌词气峻切,说理成分多,以四言诗为主,贡献极大

第三章 西晋文学(265—316)

概说:繁荣的太康、元康时代,后期八王之乱16年 ①西晋玄风盛行;

②西晋确立九品中正制,造成之后以门第取人;

③西晋统治者出于粉饰太平的需要,大力提倡诗经中的雅、颂体,使汉已僵化的四言诗复兴; ④西晋诗人集中出现在太康、元康两个时期,多数诗人依附权贵,人品不高,缺乏较高的思想境界,模拟成风

贡献:①题材方面有所开拓,当时已出现隐逸诗、山水诗的萌芽;

②描写事物普遍比汉魏细致具体,但片面地发展建安文人讲究形似的特点,追求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在前人白描的基础上开始第一层彩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