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 复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 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c5d273fee06eff9aef807a6

11.除去初水和吸附水的饲料为绝干饲料(√ )

12.初产母猪在后备期和发情周期内,给于高能量的营养会提高胚胎死亡率。(√) 13.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胚胎成活率影响较大。(×)

14.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脂肪,能降低仔猪的成活率。(×)

15.提高母猪妊娠后期的能量水平能降低仔猪的成活率和仔猪的初生重。(×) 16.提高哺乳期能量蛋白质水平可缩短发情间隔。(√)

17.为有利于长期繁殖性能的提高,母畜应维持适度低的营养水平。(√)

18.妊娠期营养水平对母猪体重的影响:高营养水平下,增重与失重表现明显,妊娠期增重越多,哺乳期失重就越多,其净增重较低;低营养水平下,增重和失重均较小,则净增重较高。(√)

19.妊娠促进母体增重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其它哺乳动物也一定存在“孕期合成代谢”现象。(×) 20.在计算维持需要时,母猪体重应为配种体重与1/2妊娠增重之和。(√) 21. VA、VE不足是导致动物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22.饲粮缺磷也是导致母畜不孕和流产的原因之一。(√)

23.公畜的繁殖机能主要是生成精子,并达到使母畜卵子受精的目的。(√) 24.饲粮蛋白质水平不足会影响精子的形成;过多则会影响精液的品质。(√) 25.叶酸能提高胚胎的成活率。(√)

26.妊娠增重包括母体增重和妊娠产物增重两部分组成。(√) 27.哺乳动物和家禽饲料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是脂肪。(×)

28.必需脂肪酸通常包括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 (√) 29.缺铁的典型症状是贫血。(√)

30.过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会产生中毒。(×) 31.钠、钾、氯离子和乳糖是维持乳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32.一般而言,产奶量越高,则乳的品质就越差。(√) 33.母畜分娩后,最初几天分泌的乳汁称初乳。(√)

34.反刍动物乳脂中脂肪酸合成过程中主要碳源是丙酸和β-羟丁酸,非反刍动物则主要是葡萄糖。(×) 35.实验证明,维持能量消耗与产奶量密切相关,产奶量越高则维持能量越大。(√) 36.奶牛体重的变化规律一般为:泌乳早期失重,泌乳后期增重。(√) 37.提高饲料中脂肪的含量,将会降低产奶量。(×) 38.高能量饲粮能提高泌乳量,但乳脂下降。(√)

39.所有动物脂溶性维生素的需要都必须从食物中供给。(√)

40.由于反刍动物能将NPN转化为菌体蛋白供宿主的利用,故反刍动物蛋白质的供给不需考虑蛋白质的品质。(×) 41.母畜分娩5天后分泌的乳叫常乳。(√) 42.初乳中含丰富的球蛋白和清蛋白。(×)

43.适宜的乙酸含量可以促进高产和高乳脂率。(√)

44.大量饲喂精料,将会降低乳脂率,增加乳蛋白的含量。(√)

45.热增耗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低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

四、简答题

1. 饲料的概略养分与饲料的营养价值的关系。

答案要点:饲料的概略养分是指饲料常规成分分析所得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与无氮浸出物等六种养分。概略养分含量与饲料的营养价值关系如下:

(1)水分(或干物质):水分过高,单位重量的饲料营养素含量降低,能量也低;水分含量低,则在饲喂过程中需充分供给饮水,以保证动物对水的需要;

(2)粗蛋白质:含量越高,营养价值一般越高;但要注意蛋白质的品质,尤其是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比例,对非必需氨基酸也需考虑,若能结合可消化粗蛋白或可消化氨基酸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则结果更可靠;

(3)粗脂肪:含量高,则饲料的能值高,有效能也高,饲料营养价值高;但脂肪含量过高,易引起饲料氧化变质或增加饲料加工的难度,从而影响其营养价值,若能考虑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则结果更准确 。; (4)粗纤维:含量高,不利于动物对其他营养成分的利用,将降低饲料的消化率;

(5)粗灰分:主要代表饲料中的矿物质,若直接使用它判断饲料的营养价值,则结果意义不大,一般需要采用纯养分分析法以测定具体的每种矿物元素的量,才能较准确的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

(6)无氮浸出物:属计算值,所得结果一般高于实际含量。主要是饲料的能量来源,一般含量越高,饲料营养价值越高。

总之,饲料常规成分分析所得的概略养分一般不很准确,对饲料营养价值的高低只能是一个初步的判断,但还是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若能进一步结合饲料纯养分分析方案或生物学指标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则结果更为准确 2.非蛋白质氮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要点:

(1)延缓NPN的分解速度(2分)

选用分解速度慢的NPN,如双缩脲等;采用包被技术,减缓尿素等分解;使用脲酶抑制剂等抑制脲酶活性 (2)增加微生物的合成能力(3分)

提供充足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够的矿物元素;N:S =10~14:1 , (3)正确的使用技术

1)用量:不超过总氮的20-30% ,不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 ,不超过精料补充料的2-3%(1分) 2)适应期:2-4周(1分) 3)不能加入水中饲喂(1分) 4)制成舔砖(1分)

5)不与含脲酶活性高的饲料混合(1分)

3.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答案要点:A、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B、机体更新的必需养分(2分)

C 、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参与新陈代谢(4分) (1)血红蛋白、肌红蛋:运输氧 (2)肌肉蛋白质:肌肉收缩 (3)酶、激素:代谢调节 (4)免疫球蛋白:抵抗疾病

(5)运输蛋白(载体):脂蛋白、钙结合蛋白、因子等 (6)核蛋白: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 D、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2分) 4.影响生长的因素

答案要点:(1)动物的种类与品种选育(2分) (2)营养水平(4分)

营养水平过低,对生长速度、每千克增重耗料、蛋白质沉积都是不利的。

营养水平过高,蛋白质沉积的增加很有限,但脂肪沉积增加却较多,使每千克增重耗料增加。 (3) 环境温度(2分) (4)母体效应(2分)

5.脂溶性维生素和非脂溶性维生素各自的特点:

答案要点:1)脂溶性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A、D、E、K,随脂肪一同被吸收;(1.5分)

在体内能以被动扩散的方式穿过肌肉细胞膜,从粪中排出;(1.5分) 摄入过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可引起中毒,给代谢和生长带来障碍;(1分) 除维生素K外,所有动物都必须由日粮提供脂溶性维生素。(1分) 2)水溶性维生素:

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1分); B族维生素主要作为辅酶,催化三大有机物的反应(1分);多数以被动的扩散方式吸收(1分);几乎不在体内贮存,主要由尿排除(1分);成年反刍动物不须供给B族维生素,单胃动物需要供给。(1分)

6.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利用粗纤维的特点:

答案要点:1)反刍动物:饲粮纤维在瘤胃中发酵所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2分)。一切影响微生物的因素均可影响粗纤维利用,粗纤维是反刍动物的一种必需营养素。反刍动物粗饲料供给不足或粉粹过细,都可引起疾病(3分)。

2)非反刍动物 一方面具有营养作用,正常情况下,在消化道后段发酵可满足维持能量需要的10—30%。可能还有一定程度改进能量利用的作用(3分)。

另一方面,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适口性差,动物对其采食量较少。且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影响能量和其他营养物质消化利用(2分)。

7.抗生素对动物的促生长机制是什么?抗生素用作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存在的问题。

答案要点:1)抗生素对动物的促生长机制:

(1)刺激有益微生物菌群的优先繁殖;抑制机体有害微生物的增殖,以减少和寄主对营养物质的竞争(2分); (2)抑制或杀灭饲料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降低动物的发病率(2分); (3)使肠壁变薄,肠绒毛变长,提高养分的吸收率或利用率(1分); (4)减少幼龄动物的腹泻(1分); (5)提高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1分)。 2)存在的问题: (1)抗药性问题(1分) (2)残留问题(1分) (3)毒副作用(1分)

8.采食量对动物生产效率有何影响?影响动物采食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 1) 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1) 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1分) 2)采食量过低,降低生产效率(1分) 3)如果动物采食过高,则会引起:

A. 动物产品质量下降,脂肪沉积过多,单位成本的商品效益下降。(1分) B.体组成发生改变,主要增重是脂肪,降低饲料的转化率。(1分)

C. 会引起泌乳动物停止泌乳,怀孕母畜死胎增多,产蛋鸡产蛋率下降。(1分) (2) 影响动物采食量的主要因素有 1)日粮因素:(1分) 2)环境因素: (1分) 3)生理因素:(1分) 4)疾病因素(1分) 5)遗传因素:(1分)

9. 简述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及配合饲料中添加油脂的好处。

答案要点:(1)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1)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脂肪具有额外热能效应。(2分)

2)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简单脂类参与体组织的构成,大多数脂类特别是磷脂和糖脂是细胞膜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