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19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193519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c11ff84a8114431b90dd8b9

Y A 价格—消费曲线

E1 E2 E1 B1 B2 B3 O X1 X2 X3 (a)价格—消费曲线 PX P1 P2 P3 DX X O X1 X2 X3 (b)需求曲线

X

10. 消费者剩余解释了一个什么样的现象?在实践中有什么指导作用?

答: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市场实际价格的差额。

在现实市场上,对于统一定价的商品,不同的消费者对于这件商品的认知价值有高有低,而供应方只能依据这种情况选取一个最合适的价格。但是如果企业改变一下定价策略,采用差别定价策略,利用包装的差别或销售时间的差别等方面的因素,对不同认知价值的消费者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对企业而言,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收入,进而获得大的利润水平。

11. 请解释厂商为何需要不断的更新产品?

答: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企业不断地对原有的产品进行更新换代,甚至有些企业对与一些产品只是简单的做一些外观上的小调整。企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能够保持和增长对该产品的认知价值。

从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分析内容可知,消费者对于同一种商品的消费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即消费数量越多的商品,消费者从中能够获得的边际效用也就越少。因此,企业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对新购买的商品保持一个比较大的边际效用水平,从而为企业稳定定价或未来提高定价水平做好准备。

12. 请查阅我国历年的恩格尔系数,并说明恩格尔系数的变动趋势的意义。

答:恩格尔系数试图从一个家庭或一个人在食物方面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的角度反映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消费能力。因此,当恩格尔系数减小时,说明该国家、地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了,反之也然。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用恩格尔系数评价贫富程度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饥寒,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11年是36.3%,2012年为36.2%;农村地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11年为40.4%,2012年为39.3%。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城镇地区已经达到了富裕水平,而农村地区也达到了小康水平。从年度变化趋势上来看,我国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恩格尔系数都有降低现象,也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都有着不同程度提高。

13. 如果某消费者的收入120元,用于购买X、Y两种商品,X商品的价格为20元/个,Y商品的价格为10元/个。试回答下列问题:

(1)消费者所能够购买的X、Y商品有多少种数量组合?各种组合的X和Y商品各是多少? 答:依据题意,消费者用所有的收入作为预算,可以购买的商品X和Y的组合为(X,Y),由于X的价格为20元,Y的价格为10元,消费者的预算为120元。(X,Y)可能的方案可有如下7个:(0,12)、(1,10)(2,8)(3,6)(4,4)(5,2)(6,0)

(2)依据题目所示数据,为该消费者做出一条预算线。

答:依据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预算,该消费者的预算线可以用如下公式表达: 20X+10Y=120

依据消费者预算线的公式,把其表示在坐标平面上如下图:

Y 12

O 6 X

(3)当消费者购买的X、Y商品分别为4个和6个是,该方案在坐标系中所代表的点在不在预算线上?这一消费方案说明了什么?

答:消费者购买X、Y商品分别为4个和6个时,依据两种商品的价格,需要的总预算为4×20+6×10=140元

显然这超出了消费者的预算120元,是消费者达不到的消费方案。

如果在坐标图形上,结合消费者预算线来进行分析,可认为这一消费方案在消费者预算线的右上方,这一区域属于消费者不可能达到的区域。

(4)当购买X、Y的商品分别为3个和3个时,该方案在坐标系中所代表的点在不在预算线上?这一消费方案说明了什么?

答:当购买X、Y的商品分别为3个和3个时,依据两种商品的价格,需要的总预算为: 3×20+3×10=90元

显然,此时的消费者在购买了3个商品X和3个商品Y之后,其预算还有剩余,这对于消费者而言,仍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剩余的预算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效用水平。

如果在坐标图形上,结合消费者预算线来进行分析,可以认为这一消费方案在消费者预算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区域内,这一区域是消费者能够利用预算达到的区域,但如果不在消费者预算线上,也意味着预算没有被充分利用,还可以通过充分利用预算来提高效用水平。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思考与练习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A 4.D 5.B 6.B 7.B 8.A 9.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综合题

1. 图示并说明在一种可变要素连续增加的过程中,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的特点,并分析两两之间的关系。

答:如下图所示:

总产量TP和边际产量MP以及平均产量AP随着劳动的不断增加,其变化规律表现为: (1)TP随着劳动使用量的增加,总产量先增加后减少。

(2)MP随着劳动使用量的增加,边际产量首先增长,达到一个最高点时开始降低,直至降低为负值,是一个倒U型曲线。

(3)AP:随着劳动使用量的增加,平均产量先增加后减少,是一个倒U型曲线。 这三条曲线的变动不是孤立的,其两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在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它们就分别递减了。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TP与MP的关系。当边际产量递增时,总产量以加速的方式递增,当边际产量递减但仍大于零时,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边际产量等于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化,当边际产量小于零时,总产量出现递减。

(3)TP与AP的关系。从图中可知,总产量始终大于平均产量。在总产量达到最大之前,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4)AP与MP的关系。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2. 请分析解释,在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生产中,为何把第二阶段作为合理的投入区域? 答:在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生产中,三个生产阶段的划分如图所示:

首先:厂商不会在劳动的第Ⅰ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平均产量处于递增状态,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这表示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总会使得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有所提高;其次,厂商也不会在劳动的第Ⅲ阶段经营,因为在这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使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同样,厂商也不会在资本的第Ⅰ、Ⅲ阶段经营,因此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Ⅱ阶段,这时劳动及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正的,只有在此阶段才存在着使利润达到极大值得要素的最优组合。

3. 等产量曲线有哪些特征?

答:等产量曲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并且凸向原点。这一特征说明为了维持同一产量,当增加一种要素的使用量时,需要相应的减少另一种要素的使用量;一种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的过程中,有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规律。

第二,在坐标平面内,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每一条等产量曲线代表一个确定的产量,且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低,反之,离远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高。

第三,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4. 图示并说明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如何确定最优要素组合。 答:如图所示

在厂商成本不变以及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在坐标平面上找到一条确定的等成本线AB。现在,在坐标平面上的无数条等产量曲线中的可找到如图所示的三种三种基本情况。首先,当产量Q=100时,该条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交于C、D两点。此时,在C、D两点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虽然达到了既定的成本,但产量却仍有改进空间,不是厂商均衡的要素选择。当在E点进行生产时,厂商达到了最大化的产量,因为此时,代表Q=200的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与E点,既达到了预算的成本,又不能通过再次调整要素组合来进一步提高产量。而代表Q=300的等产量曲线,虽然曲线上相应的要素组合能够带来更多的产量,但却是既定的成本无法实现的要素组合。因此,厂商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就在与等成本线相切的那条等产量曲线的切点上。

5. 图示并说明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变动呈现的特点。这些变量,两两之间的在每一个产量下存在什么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