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bd8ac0314791711cc7917da

黄诗煊

大众媒介具有三种特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共鸣效果)、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抵达范围的广泛性(遍在效果) 4、对沉默螺旋理论的基本评价

对意见形成过程中的其它社会影响因素关照不够,特别是对受传者周围的社会团体等压力性因素考虑不够。

该理论过分强调了受众惧怕孤独的社会心理因素,而忽略了其它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

受众中多数意见的压力根据不同的问题性质类型应有程度上的差异。 这种理论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存在疑问。 忽略了舆论变化过程中少数派的作用。

对其学术背景提出质疑,研究是建立在为纳粹进行战争动员基础上的,对人类社会有较大的反作用。 (二)培养分析理论 1、培养分析理论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格伯纳、格罗斯理论代表作是1976年发表的《与电视相处》

2、培养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

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主观现实、客观现实和媒介现实的互动过程。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客观现实。

研究媒介现实在促使人们主观现实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研究经过媒介现实作用以后,人们如何将客观现实以特定的标准或倾向转化为主观现实。

人们对世界的全面认识,依赖社会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媒介是提供这一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

媒介表现的现实——认识事物的客观现实 媒介的是非标准——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

传媒扮演着社会控制代理人的角色,受众的错误观念源自传媒。

媒介发挥了固 化、加强、改造原有价值体系的作用,媒介使人们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被涵化了。

培养分析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在人们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媒介参与人的社会化过程,并在其中起巨大作用。 媒介内容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对受众的影响,受众很难将虚构环境同客观现实区别开来,只能把虚构当作现实来接受。 3、培养分析理论的批判

媒介的影响会在多大的社会层面起作用。

与人们的生活经历、经验、文化水平高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有关,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受到媒介的“涵化”。

在研究中所选取的样本是否真正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广大受众的实际情况,并无明确说法。

影响人们形成对世界看法的因素很多,大众媒介只是其中之一,媒介正向普通受众可以控制的方向发展。

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同环境并不矛盾,各个国家的媒介都是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文化武器”。

(三)知识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黄诗煊

1、知识沟理论的提出

美国政府推出补充教育计划,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制作一部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利用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流的增长往往产生负效果。信息沟将会出现或扩大一个社会群体与另一个社会群体之间在某一个特定问题上的知识距离。 “明尼苏达三人小组”蒂奇诺(P.J.Tichenor)、多诺霍(G.A.Donohve)、奥里?C.N.Olien)于1970年发表研究论文《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的增长》提出假说。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特(《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知沟”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信息,两者之间所形成的有日益扩大趋势的知识鸿沟。并不是信息量的不足。 2、知沟形成的原因 受众角度

传播技能——社会经济状况好的和差的人在此方面存在差异。

原有信息储备——在现存的信息数量或先前获得的背景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关的社会交往——社会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选择性接触、理解与记忆——经济状况差的人找不到与之价值观协调的信息,于是对此不感兴趣。

媒介角度——印刷媒介作为公共事务的主要发布渠道,主要迎合高经济地位群体的兴趣和口味,从而成为知沟现象的一大成因。 3、上限效果假说(ceiling effect)

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ceiling effect)假设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速度快,其上限到来早,经济地位低者虽知识增加慢,但随时间推移最终能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上限效果假说的三条论据: 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 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现有知识已达到上限

4、知沟理论在现阶段的意义

信息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

(information-rich)和信息贫困者(information-poor)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5、1974年卡茨曼提出“信息沟”理论

新的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 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积蓄能力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机器,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老沟未填平,新沟又出现,这在新媒介采用过程中尤为明显。

黄诗煊

信息沟和知沟理论的应用领域: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6、评价:

研究焦点只局限于社会危机和冲突上,对怎么理解常态问题,它的影响表现不强大或体现不出来。

站在发送者角度来理解媒介效果,将责任归咎于个人环境或个人因素,批评蒂奇诺问错了问题。

上限是不是存在?人的知识会不会饱和?为什么会有鸿沟的出现?上限效果不能解释这一点。

知沟研究将信息接受差距限定在高低社会经济地位人之间过于简单化(性别、年龄、职业、地区、民族、国家、文化等) 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应从知识的性质上来做区别,而不是把受教育程度作为研究基础。

知沟研究只在探讨受众是否获悉某一主题,而没有探讨对某一主题的了解程度。 知沟理论并不适合解释短期的社会变动,仅仅适合于在一个固定的社会中进行研究,适应面相对狭窄。 第四章 思考题

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含义? 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

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

克拉帕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是什么? 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得出的重要理论假说是什么? 什么是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

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如何评价“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简析“沉默的螺旋”三个基本命题,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评价是什么? 简述“培养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分析”理论的基本评价是什么? 什么是知识沟?简述“知沟”的基本内容。如何评价“知沟”理论? “上限效果”假说是什么?它提出的三条论据是什么? 简述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

第五章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 一、传播者的分类

直接传播者、间接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

普通传播者、专职传播者、辅助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 二、传播者的权利 1、采访权

采访权是传播者利用各种合法手段向有关对象收集、寻访信息的一种权利。 2、编辑权

编辑权是传播者对接收到的含有语言、文字和图像等符号的作品在其交付印刷或播出前进行整理加工的一种权利。 3、发表权

指从事新闻工作的传播者享有发表新闻的权利,即他们采写、拍摄的新闻被大众传播媒介刊登和播出的权利。

黄诗煊

4、版权(著作权)

知识产权指传播者依法对自己的著述、创作和通过自己劳动所获得的其他原创性信息所享有的处置权。版权分为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两部分。 5、秘匿权

“取材秘密权”或“消息来源保密权”,即传播者、新闻机构有对消息提供者的情况实行保密的权利。 6、安全保护权

安全权是传播者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一种权利。 三、大众传播的把关理论

(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把关人”概念。 (二)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研究 (三)麦克内利的新闻把关模式

对怀特单一“把关”说的修正与发展 缺点与不足:它把各个环节的作用看成是同样的,事实上这些环节是有主次之分的,于是便有了巴斯的“双重行为模式”。 (四)巴斯的“双重行为把关模式” 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 新闻采集阶段 新闻加工阶段

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把关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实际上等于宣告了西方新闻传播界盛行的客观原则论(即所谓“镜子”理论)的终结。 思考题:

传播者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第六章 传播媒介分析 一、什么是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是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中介性物质实体。(狭义 ) 二、传播媒介的进化史

15世纪40年代,德国人谷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摇式印刷机,印刷媒介的时代。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流传送声音的先河。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摄影机,电影诞生。

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广播时代开始。

1936年,BBC(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 (一)报纸 优点: 保存性强

承载的信息量大,且能传递深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