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的女性主义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飘》的女性主义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b83179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8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答题纸

学号:20164003030 姓名: 聂兴 任课教师: 马晓华 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课程名称:西方经典作家作品研究 课程代码:S050108305 得分:

《飘》的女性主义研究 一、论文拟研究的问题 女性主义的问题由来已久,本文研究在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不同结果和影响,要具体分析中西方的差异和相似处,然后得以进行研究。 二、本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西方女性主义是与社会革命相伴而行的,两次女性主义浪潮推动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解放进程又促使女性主义超越单纯的政治行为,走向理性思考,投入与学术的结合,产生了大量的妇女学综合研究成果和多流派的女性主义理论,接着,女性主义者将理论再投入实践,进一步深化女性主义学术与政治。因此,社会革命、理论反思、回归实践是西方女性主义的一般模式,而通过社会革命发展为独立的由女性领导和为主体的女权运动、并注重理性建树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特点。 中国女性主义发展进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女权运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只是由男性倡导和组织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女性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受深重的父权文化影响,淡化男性批判与缺乏理性反思是中国女性主义的主色调,女性自我意识的树立和独立实践的进程缓慢。 三、本选题的意义 意 义:本选题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飘》中的代表女性的女性主义进行分析,将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并在现代社会中扩展,对21世纪女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对以后的社会以及政治思想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为人权的进步、妇女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对于构建和谐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现代社会为基础,对女性的社会地位重新进行审视,在政治思想以及社会就业问题上进行新的理论研究。 四、论文的结构: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一部分包括对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和作品《飘》的简要介绍。(作者玛格丽特米歇尔,玛格丽特的生

平经历以及玛格丽特的重要作品简介。) 第二部分介绍这篇文章的理论基础-女性主义理论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女性主义的阐述,如何解读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在国内以及西方的历史上的发展历程以及中西方女性主义的差异和相似。) 第三部分主要对《飘》中的女性主义进行分析。 1《飘》创作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概述 2主人公斯嘉丽的成长概述、人物性格分析 3斯嘉丽的生活背景以及成长 4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5斯嘉丽在《飘》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并对其女性主义进行分析,表述了斯嘉丽打破成规独立自主不依附男权生活的女性主义。 6《飘》中其他重要代表性女性的女性主义分析以及与斯嘉丽的对比。 7艾伦斯--嘉丽的母亲,艾伦是南方妇女的典型代表。对其性格以及生活经历进行表述,并与斯嘉丽进行对比。 8媚兰--艾希礼的妻子,在作者手中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其人物性格体现的女性主义分析。表述其女性主义与男权的关系。 第五部分是《飘》中的女性主义体现对21世纪女性的启示。(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力以及领导力以及平等的同行业就业权力。) 第六部分结论:米契尔以她切身的女性经历和对女性角色的精确把握成功地创作了《飘》这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在她的作品中,也许并不存在当今女性主义文学中那些占主导地位的前卫的理论和元素。但在米歇尔的时代,当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还处在初级的探索阶段时,这部小说可以称作对于女性自我寻求的一个很好的尝试。特别是在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批评日渐发展的今天,《飘》所蕴含的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值得我们去研究并探索。 参考文献 [1]Cronin, Jan. “The Book Belongs to All of Us:Gone With the Wind as Postcultural Product” in Literature Film Quarterl[J]. 2007(1):396-403 [2]Dawson Gaillard.“Gone with the Wind as Bildungsroma”in The Georgia Review[J].1974(1):9 [3]Xiao Nan, Wang Yuanyuan. Gone with the Wind[M]. Beijing:China Theatre Press [4]陈木茵. 论《飘》成功的语言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1) . [5] 郭勉愈,孙乐平等.影响一生的百部名著[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6]邓波. 解读《飘》的女性话语[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4) . [7]王春霞. 归化与异化的完美结合——评傅东华译作《飘》[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04) . 林放.《飘》是怎样的一本书[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8]刘真彪. 试论语用学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飘》的中译本实例剖析[J]鄂州大学学报, 2004, (02) . [9]刘兵,颜雪红. 在激进的理论中寻找启示──读Mies与Shiva的《生态女性主义》[J]妇女研究论丛, 1999, (01) . [10]韦震华. 解读斯佳丽的“明天”心绪[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6) . [11]韦清琦. 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J]外国文学, 2002, (03) . [12]梁坤. 玛格丽特互文性研究——兼论玛格丽特魔性特征[J]外国文学, 2005, (04) . [13]许红娥. 试论《飘》标题的深刻内涵[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2) . [14]朱林宝 ,石烘印,中外文学人物形象词典[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15]张京晨. 《飘》中的战争与女性[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