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b6cbf210722192e4536f687

光的本源,并随它穿越的物质的不同而变化出多种色彩。

29.根据相机、被摄体和光源所处的方位,可从任何一面捕捉到被摄体。当主光源很强时,从相机来看光落在被摄体不同部位,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的光线:正面光、45°侧光、90°测光、逆光。

30.自然条件下的光影运用。不同时间的光线,一般来说,上午9:00——10:00,下午3:00——4:00是光线最佳时间。上午的色温偏冷,照片颜色发蓝,给人寒冷忧郁的感觉;下午的色温偏暖,照片颜色发黄,给人温暖祥和的感觉。

31.每幅画面除了一个平面物体或三维物体的一个面之外,都将包括前景、中景、和背景。这三者均称为像面。 32.理想地讲,一张照片应该有一个主体和一种主色调——其他的色调只起补充作用,衬托最重要的部分。从心情上讲,相似色调的构图给人予宁静和悠闲,而对比色的构图则倾向于矛盾和冲突。

33.被摄体表面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变化的光线只能产生平淡的色调或影调。这种光线不利于形态的表现。为了便于突出形态,最好避免强烈的正面光照,而是采用呈某种角度的照明或侧光照明。

34.有两种方法可以记录动体。你可以运用高速快门的凝固动作,也可以拍出较为模糊的虚象,形成一种不同的动感。要拍出高清晰的照片,三脚架必不可少。

35.拍好肖像,要注意使用长焦距,靠近被摄人物、使用大光圈、避免刺目的光线。

36.新闻摄影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是摄影学的一个门类,用真实、新鲜、生动的图象加上简短的文字说明,通过某些媒介传播图象信息的一门应用科学。 七、宗教知识

1.道教信奉的经典著作是《道德经》。

2.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斯兰教还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地区,只有大洋州和南美洲。 3.伊斯兰教的原意为“顺服”和“和平”,而由此派生的“穆斯林”即为“顺服者”。 4.“清真言”是伊斯兰教的核心和基础。

5.伊斯兰教在行动上严格遵循五项宗教功课,即“念,礼,斋,课,朝”,又称“五功”。 6.佛教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的时候,到现在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 7.“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儒,道,佛教。是近两千年来在中国最大的三种文化思想。 8.道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派之一,这一派的代表是老子和庄子。 9.佛教典籍汇编起来,叫《大藏经》,道教的典籍汇编起来叫《道藏》。 10.“道藏”只名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11.道教始于汉代,道教的武林胜地是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在湖北省均县南。 12.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的四大护法神。

13.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分别供奉文舒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14.我国最早建造的佛寺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15.现存最早的佛寺,是山西省五台县的南禅寺。

16.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挞位于山西应县,名叫佛公寺释迦塔,又被称为应县木塔。 17.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位于河南登封市的嵩岳寺塔。 18.“塔”又称“塔波”,完整的音译是“堵波”意义是“高显”或“坟。一般塔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作为标志纪念之用的。

19.天主教亦称“公教”,因为它以罗马为中心,所以又称“罗马公教”有时亦称“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 20.新教又称“抗罗宗”,在中国称为“耶稣教”。

21.中国佛教主要有八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22.归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归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归依”也可以写成“皈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23.舍利就是遗体,但这个名称一般只用于佛和有德行出家人的遗体。 24.八教是指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被称为“化法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四种,称为化仪四教,共八教。 25.佛教禅宗初祖是释迦牟尼。

26.中国佛教所指的六祖为:始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27.六祖惠能最为经典的佛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8.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

29.关于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30.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另外一个世界上的佛。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bha的音译,意义是无量的光明。 3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32.宗教的基本要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部分。内在因素包括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和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外在因素包括宗教的行为、活动和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33.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有了相应的发展,达到足以形成宗教观念的时候产生的。这就是说,当人有了自我意识,并能把自然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在支配着人本身和人周围的一切事物,因而产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据有关考古史料证明,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仪式出现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就在于人们受这种社会的盲目的异己力量支配而无法摆脱,在于劳动者对剥削阶级制度所造成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在于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重要精神手段。

34.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区别: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一般由宗教组织、信仰和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仪式、戒律、景点等基本要素构成。在我国主要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封建迷信则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陋习,一般是由神汉、巫婆等从迷信活动者主持的看相算命、看风水、驱鬼治病等迷信活动。封建迷信活动没有合法组织形式正式的仪规、戒律、经典,从事迷信活动者一般随聚随散,或到居民家中进行,以愚弄危害群众身心,诈骗群众钱财为目的。宗教活动内容有系统的经典,在经政府批准登记的寺观教堂内按同意的宗教仪式进行等。

35.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教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36.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37.中国有八个全国性宗教组织,即: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

38.在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9.《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的最早译本出现于11世纪的巴格达,1143年有了第一个拉丁文译本。《古兰经》在中国,旧称“天经”或“宝贝真经”等,共30卷,114章,6200余节。 40.《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是其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威,是其教义、神学、教规、礼仪等的依据。信仰者认为《圣经》各卷是在长达1600多年的时间中,由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陆续记录下来的上帝的启示,奉为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的准则。起初是犹太教徒,后来是基督徒把这些“上帝启示”的记录汇编成书,称之为《圣经》(Bible),把耶稣降生之前成典的各卷称为《旧约圣经》(后称《旧约全书》),耶稣降生之后成典的各卷称为《新的圣经》(即《新约全书》)。

41.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42.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43.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7世纪初(约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开始传教活动,622年他率少数信教徒迁往麦地那,在该地创建了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宗教政体——穆斯林公社。632年,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伊斯兰”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顺从”,指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伊斯兰教有六大信仰:信安拉、信穆罕默德为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古兰经》,信前定、信后世。

44.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并列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故称为罗马公教。16世纪开始传入中国,其信徒将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 八、中国与世界重要节日与纪念日 (一)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四月月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敬老日);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二)中国与世界重要纪念日

1.1月8日,周恩来逝世纪念日(1976);1月21日,列宁逝世纪念日(1924)。 2.2月19日,邓小平逝世纪念日(1997)。

3.3月5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纪念日、学雷锋活动日(1963)、中国志愿者服务日。 4.4月7日,世界卫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列宁诞辰纪念日(1870);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莎士比亚纪念日(诞辰纪念,1564)。

5.5月1日,国际劳动节(1889);5月4日,五四运功纪念日、中国青年节;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1818);国际母亲节(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

6.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6月25日,全国土地日;国际父亲节(每年6月第三个星期日)。 7.7月1日,党的生日(1921)、香港回归纪念日(1997);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7月8日,朱德逝世纪念日(1976);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8.8月5日,恩格斯逝世纪念日(1895);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1945);8月22日,邓小平诞辰纪念日(1904)

9.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9月9日,毛泽东逝世纪念日(1976);9月10热,中国教师节(1985);9月18日,“九?一八”纪念日(1931);9月25日,鲁迅诞辰纪念日(1981);国际和平日(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全民国防教育日(9月第三个星期六)。

10.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国庆节,1949);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10月19日,鲁迅逝世纪念日(1936);10月24日,联合国日(1945)、世界发展信息日;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 11.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11月9日,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1866);11月17日,国际学生日、世界大学生节;11月28日,恩格斯诞辰纪念日(1820);国际科学与和平周(11月11日所在周) 12.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朱德诞辰纪念日(1866);12月5日,国际志愿人员日;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1936);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1937);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1999);12月21日,斯大林诞辰纪念日(1897);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1893)。 (三)法定节假日

1.国家法定节日总天数增加1天,即由目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

2.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调整: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农历节日如遇闰月,以第一个月为休假日)。

3.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体。此次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的拟定体现了一下原则:一是法定节假日天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法定节假日安排要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三是节假日制度安排要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影响和冲击;四是休假制度安排要体现社会公平让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五是法定节假日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安排要充分考虑导国民旅游需求。 第三部分 思想政治与道德建设常识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4.物质是标志客观是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5.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三个基本体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1)物质生产实践;(2)社会交往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实践是人类存在的特有方式。 6.从起源看,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主观映像,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7.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是新鲜事务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忙。 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同意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9.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归纳与演绎;(2)分析与综合;(3)抽象与具体;(4)逻辑与历史。 10.真理是客观事务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均有客观性、

社会性和历史性特征。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1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从动态上看,

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

13.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中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通知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 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5.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

16.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实质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二)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创立的,建立的标志是《资本论》第一卷的完成。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的目的或根本任务在于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和发展规律,即揭示社会经济规律。

3.劳动三要素是指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根本标志。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6.社会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交换是中介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 7.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8.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马克思注意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具体劳动和自然资源共同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0.商品的价值量又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而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

11.商品价值形式经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四个阶段。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最完备阶段。

12.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13.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常有三个:一是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率;二是批发物价总水平上涨率;三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

14.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不足,引起货币升值,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

1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16.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基石。

17.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18.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三个基本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9.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20.资本注意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三)科学社会主义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2.无产阶级同其他劳动阶级相比,是最先进、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是最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性的阶级。这三个鲜明的特征决定了物产阶级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力量。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政治斗争即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