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古琴曲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94cca5077232f60ddcca122

夹钟,所以称 作夹钟均,俗称清商调。 再看两个慢弦调:

正调慢三弦,三弦是仲吕均的宫音,宫音慢一律,成了新调的角音,就是把原调纯四度徵、 宫,变成了新的大三度宫、角。这个宫音的音高为黄钟,所以称作黄钟均,俗名慢角调,因慢的第三弦古称角弦而得名。再慢黄钟均的一、六弦(八度关系),成了 新调的角音。新调的宫音音高为林钟,所以称作林钟均,俗名慢宫调,因慢的一弦古称宫弦而得名。五调如下表:

这就是七弦古琴常用的五调。这五调的五种弦法包括了十二律旋宫的各调弦法,因为古琴用五正声定弦,五调的宫、商、角、徵、羽只能有上表五种排列。如果继续紧、慢下去,就完成了十二律旋宫各均。

接着夹钟均依次紧角为宫,又转出来夷则均、大吕均、蕤宾均及应钟均 接着林钟均依次慢宫为角,又转出来太簇均、南吕均及姑洗均。 这十二均即是古琴的十二律旋宫各均,其弦法见后面六十调弦法图。 从图中可见:

黄钟均和大吕均七条弦的五音排列同为:宫、商、角、徵、羽、宫、商。 太簇均和夹钟均七条弦的五音排列同为:羽、宫、商、角、徵、羽、宫。 姑洗均、仲吕均和蕤宾均七条弦的五音排列同为:徵、羽、宫、商、角、徵、羽。

林钟均和夷则均七条弦的五音排列同为:角、徵、羽、宫、商、角、徵。 南吕均、无射均和应钟均七条弦的五音排列同为:商、角、徵、羽、宫、商、角。

这便清楚地看出了,十二均只有此五种弦法。宋人曾说过:\世俗五音调、慢角调、清商调、慢宫调、仲吕、蕤宾调,隐括十二律。\当指此而言。

姜白石的《七弦琴图》已不存了,只有其说见《宋史·乐志》:\窃谓黄钟、大吕并用慢角调,故于大弦十一晖应三弦散声;太簇、夹钟并用清商调,故于二弦十 二晖(按:十一晖之误)应四弦散声;姑洗、仲吕、蕤宾并用宫调,故于三弦十一晖应五弦散声;林钟、夷则并用慢宫调,故于四弦十一晖应六弦散声;南吕、无 射、应钟并用蕤宾调,故于五弦十一晖应七弦散声。”这里说的\并用\皆指弦法相同。其说正与上述十二律旋宫中常用五调的五种弦法完全相同。由于图的失传, 以往琴人对他说的\并用\多不解,为什么前后都相差一律却并用一个\调\。只有把这个十二律旋宫图画出来,才豁然开朗。十二律各均只有此五种 弦法,这五种弦法正是正调与以正调为准转出来的两个紧弦调和两个慢弦调,也正是姜氏所论\并用\的五调。他的十二律各均,也正与上述十二律旋宫完全相符。 反过来又可证这个十二律旋宫图也就是姜白石自称\转弦合调\的《七弦琴图》,不论其图是方是圆,想来不会有本质的差别。

我们知道,宋人讲旋宫法影响最大的除了姜白石外还有徐理。但是,由于他们完成十二律旋宫起始之均调和\路线\不同,结果,其\并用\之说也不尽相合。 徐理有个十二律图,元人陈敏子继承其说。陈氏在《琴律发微叙述》说:\宝祐间南溪徐氏理,卓然有见,因求古钟律而有得于琴,著琴统一编。??然其书但举 其概曰如是而已,乃若推求其所以如是者,则有所不及焉。辄忘鄙陋,复立一法,别为要诀,不过发明徐氏之说,使学琴者视之,可以知十二律之于某弦,所以还相 为宫,而于某弦之所以为商、角、徵、羽者,各有攸据 \正如陈氏所言,徐理的十二律旋宫图是按十二律之序排列记载:第一弦法(黄、大、太)

三律同用,第二 弦法(夹、姑)二律同用,第三弦法(仲、蕤、林)三律同用,第四弦法(夷、南)二律同用,第五弦法(无、应)二律同用(见《琴书大全》)载《琴律发微·十 二律分配五弦图》),并未说明他是怎样转出来的。

和姜说比较,不仅同用之律有不同,而代表五种弦法的五调也有一调不同,这是为什么?如果我们接着上述的十二律旋宫图,用\紧角为宫\和\慢宫为角\法继续转下去,当完成六十调时,徐氏十二律图的原貌便会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原来徐理所论旋宫,是从黄钟均起始,只用紧弦不用慢弦,一路紧角为宫到林钟均止,完成了他的十二律旋宫各均(见上图)。这段中各均的弦法与他说的\同用 \弦法完全吻合,这也是与姜说不同的原因所在。徐氏为什么更换一调?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从黄钟均起只紧不慢,也就没有慢宫调了。先转出来的五种基本弦法为 黄钟、仲吕、无射、夹钟、夷则五均,第五种就排上了夷则均。 徐氏称这五种弦法:\一曰正始调,慢角是也。该调黄钟、大吕、太簇三律。―??二 曰青华调,清商是也。调该夹钟、姑洗二律。―??三曰朱明调,五音调是也。调该仲吕、蕤宾、林钟三律―??四曰 颢沆调,慢宫是也。调该夷则、南吕二律―??五曰拱乾调,蕤宾是也。调该无射、应钟二律。\也正是根据他的\调该\二律或三律与姜说的\并用\之律有不 同,找到了他旋宫的\路线\是从黄钟均起全用紧弦完成的。可是这里徐氏忽视了一个问题,因他旋宫不用慢弦,所以也就没有慢宫调的林钟均了。他的林钟均是紧 弦到最后一均才转出来的,但这个林钟均已不是琴家所用的林钟均。古谱的林钟均是以四弦林钟为宫,俗称慢宫调,他是从慢角调直接转出来的,原正调四弦林钟未 动,一、三、六弦各慢一律。徐氏却舍近求远,最后转出的林钟均,第三弦紧过三律,余各弦皆紧两律,已成了三弦为宫的林钟均。

姜白石从正调仲吕 均起始紧角为宫转出的六均,除了第五弦紧过两律外,余各弦都只紧过一律,慢宫为角转出的五均,各弦都只慢过一律。在这一音高调式旋相为宫的结果,各弦的张 力相差不过一、二律,离\中和之声\最近。所以不论从转弦的繁简,还是音响效果看,徐氏的办法不如姜法为妥善。

既然十二律旋宫以姜说为善,那 么朱载堉为什么又说\其说非是\呢?朱载堉在《律吕精义·旋宫琴谱·六十调新说》云\今琴家俗谱以第一弦为宫,故姜夔为黄钟大吕即缦角,太簇夹钟即清商, 姑洗仲吕蕤宾即正调,林钟夷则即缦宫,南吕无射应钟即紧羽,期说非是。”这里,朱氏认为姜说非是的原因,除了误认姜氏正调以第一弦为宫音外另一个原因,是 朱氏定正调三弦宫音为黄钟的结果。如正调,二人虽都以三弦为宫,姜氏以一弦为黄钟,故称仲吕均;朱氏以三弦宫音为黄钟,故称黄钟均;正调紧五,姜氏为无射 均,朱氏为仲吕均等全不相同。朱氏说\则黄钟、大吕二调之宫音皆在第三弦;太簇、夹钟二调 之宫音皆在第四弦;姑洗、仲吕、蕤宾三调之宫音皆在第五弦;林钟、夷则二调之宫音皆在第一弦与第六弦;南吕、无射、应钟三调之宫音皆在第二弦与第七弦, 旋相为宫此之谓也。”与姜白石旋宫的黄钟、大吕二调的宫音皆在第一弦等也不相同了。

事实上姜说并不误,而朱氏如此定调(三弦黄钟宫)转弦,和姜氏(三弦仲吕宫)相比,弦低五律,旋宫时还要再慢一律,低音会因张力不够而显得松软无力,所以经明清至今,并无人采用,只是作为一个理论新说.

清人王坦在《琴旨》中,主张\闢转弦繁谬\废去旧调名,用\五声数论琴\,旋宫转弦后以第三弦所得之声名调。这种办法实不可取,因为这样就会给琴调名

造 成新的混乱。可是却被后来某些琴家采用了,如《潇湘水云》,原是紧五弦一律的无射均,商音,杨时百在他的《琴学丛书》中注着“徵调商音 ”,指正调紧五弦后第三弦成了徵音;又如,在《樵歌》谱前注\羽调宫音\,是因慢一、三、六的林钟均三弦是羽,他称作\羽调\等等。王坦的办法不免给后学 带来疑惑。必须指出,因为转弦后的第三弦是新调中的一声,它在正调为宫音,在其他调中,或商、或角、或徵、或羽,完全是从属于新调之宫的,再以它名调实无 意义。况且这个\调\当指均,即调高,现用音名宫、商、角、徵、羽表示,不和律联系,又怎能说明调高的问题呢?

以上我们辨明十二律旋宫弦法, 再看这个六十调,尽管在理论上把十二均及其同宫异调都转出来有这么多,而实际运用却要灵活得多。我们知道了诸多琴调的弦法规律,即十二均六十调只有五种弦 法。明确了这个,就能首先使我们正确的解释琴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外调转弦”的问题。 什么是外调转弦?它真正含义是什么?宋田紫芸《太古遗音》把慢宫、慢角、清商等调,统归于外调转弦;元陈敏子也认为正调以外的\余皆系转弦外杂调\;明朱厚爝辑刊的《风宣玄品》,也是除五音正调外,其余统归外调转弦。我们认为这样的定义是不恰当的。

明确了旋宫六十调,便可得出结论,它的正确解释当是:五种弦法以外的转弦叫\外调转弦\。这里的\弦\指弦法,也就是指五种弦法以外的琴调的弦法。如慢 商调的七条弦是徵、徵、宫、商、角、徵、羽,一二弦同为徵;又如紧二、五弦的楚商调,七条弦是商、清角、徵、羽、宫、商、角,二弦为清角;以及姜白石的侧 商调《古怨》等等。在六十调表中,没有这些弦法,但他们的“均”仍在十二律中,如慢商调仍属仲吕均,当称仲吕外调,楚商调仍属无射均,当称无射外调,等 等。

其二由于十二律六十调图的画出,核实了琴调名中的一些问题,并找到了根源。现仅举紧二、五、七弦的夹钟均一均为例。夹钟均俗称清商 调,《西麓堂琴统》与《杏庄太音补遗》都只称姑洗调。《琴书大全》又在紧二、五、七的清商调下,列有“妙品清商意”和“神品姑洗意\两首调意。从图中可 知,他们都是采用了徐理旋宫十二均的夹钟、姑洗同用清商调的体系,所以《琴书大全》把两首\调意\并录,《西麓堂琴统》和《杏庄太音补遗》称夹钟均为姑洗 调。 宋《太古遗音·外调转弦》称慢宫调再慢四弦为清商调,明《杨伦太古遗音》和朱常淓《古音正宗》也都在《转弦歌》中说:\慢宫欲变清商听, 四慢一徽神弦定。\从图中可知,慢宫调再慢四弦是太簇均,正是姜白石旋宫图中的\太簇、夹钟并用清商调\的体系。还有,在清商调名下注着\慢一、三、四、 六弦各一徽,一本作紧二、五、七各一徽,与上同声,以此为便。\(《琴书大全·曲调上》)这里慢弦的是太簇均,紧弦的是夹钟均。这也是属姜氏旋宫体系的。 朱载堉说:\近代琴谱误以清商为姑洗调,失之远矣。\以及清《琴学入门》里的《春山听杜鹃》曲谱的后记里说:\此曲以二弦为宫??即时下所谓正调紧二、五、七弦,俗呼为姑洗调是,呼为清商调非。\看来他们皆是不知其调名的来源了

这里要说明,俗称清商调的是指紧二、五、七弦的夹钟均,既不是姑洗均,也不是太簇均。徐氏说夹钟、姑洗\同用\,白石说太簇、夹钟\并用\,都是弦法相同,调差一律,琴独奏都可用,若是众乐合奏要弹太簇均,还得慢一、三、四、六弦。

这只是举了一个夹钟均,也只从几部琴书看,就有以上几种说法。在历代琴

书谱集中,关于琴调名称的记载是比较杂乱的,但我们只要弄清了旋宫的三个体系,种种互异之说,不仅能找到根源,理出头绪,还可识别同一弦法几个调名其中的正误。

其三,从琴的旋宫五调看\三调\:清、平、瑟三调,古琴家陈仲儒在神龟二年(公元519)奏议中说:\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其瑟调以宫为主,清 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五调各以一声为主,然后错采众声,以文饰之,方如锦绣。\(《魏书·乐志》)他为什么要\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依均乐器\?这是 因为琴的一弦为黄钟,与十三弦准的中弦黄种同,即陈氏说的\中弦粗细,须与琴宫相类??令与黄钟一管相合。\这里的\琴宫\即第一弦。定好了黄钟一弦,\然后依相生之法,依次运行,取十二律之商徵。\正与琴的旋宫之法同。那么清、平、瑟三调究竟是什么调呢?前面我们搞清了十二律旋宫各均,又明确了琴的五调 调声之法,再看三调就简明易懂了。

从旋宫图看,自黄钟均至夷则均的五调中,一弦为黄钟始终未动。这个黄钟一弦,在黄钟均中,为宫;在仲吕均 中,为徵;在无射均中,为商;在夹钟均中,为羽;在夷则均中,为角。首先弄清了这些,再看“清调以商为主”,不就是说清调是以黄钟为商的无射均吗?这正是 \琴以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众乐器要用清调奏乐,都要依琴调无射均为准,即以黄钟为商定调调声。 \惟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 调??。\在宋代民间还在流传的琴曲《楚歌》,就是清调的音乐实例。从他纵发繁声的曲调风格看,像是唐人的创作,北宋的《琴曲谱录》和《琴苑要录》中已记 载它的曲目了。它的定弦法是依黄钟为商的无射均又紧了二弦,七条弦成了商、清角、徵、羽、宫、商、角。散弦用清角,也是汉魏六朝以来盛行的清乐用清角的极 其珍贵的音乐实例。这个琴调又叫楚商调,除了《楚歌》外,《离骚》和《屈原问渡》都用此调弹奏。我们又从这些歌颂楚人的古代琴曲中,看到了楚调音乐是用清 角的清乐七声音阶。它以黄钟为商,这就是陈仲儒说的“清调以商为主”的含义。说到这里,古人称清调,也叫清商调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这里还必须指出, 这个黄钟为商的无射均的清商调,与紧二、五、七弦的夹钟均虽也俗称清商调,却不是一调,不能混为一谈。夹钟均俗称清商调的来由,是因为古琴的第二弦古称商 弦,紧二、七弦,即紧商弦一律而得名。它和紧五弦的金羽调又名清羽的道理是一样的,因第五弦古称羽弦,羽弦紧一律,故称清羽。

清、平、瑟三调 本来不应该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是汉魏南北朝相和歌里常用的乐调,只是因为十二律旋宫与琴调各均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调名没有统一等,致使后人研究它时绕 的弯子多,显得复杂了。我们认为三调当是:平调以徵为主,即以黄钟为徵的仲吕均;清调以商为主,即以黄钟为商的无射均;瑟调以宫为主,即以黄钟为宫的黄钟 均。琴中的五调,陈仲儒举了三调,这里只说了清调,其他两调因不同版本互异当另作详论,此不赘述,以免枝蔓。

三、结 语

由于古人取\甲子仲吕之徵\作为诸调之首,使琴、筝、瑟、编钟等古乐器在乐律方面取得了一致。不仅古琴用它作为正调,旋宫以此为枢纽,编钟也不例外。童 忠良先生在《百钟探寻》一文中说:“也许是巧合,这种`双均五宫′的总体结构又与古老的七弦琴宫调不谋而合.正象中国许多古老的音乐理论都可以从七弦琴上 找到印证一样,这里又一次显示了这种巧合所含的理论奥秘.\这种巧合的启示,虽然今天还得不到全部答案,但至少可以看出钟琴乐律在某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