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汝芬政治课程导学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任汝芬政治课程导学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91fc1fa0242a8956bece433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教材上有明确的多种解释,教材和考试大纲采用广义的界定,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后继者列宁等和中共几代领导人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中具有最大普遍性、最普遍意义的观点或根本的道理,概论就是概括的论述。

一、 性质、主题、结构

(一)、性质。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相比其他四门课程而言,《原理》是最基本最基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以及党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其他教学和考试的四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在2009年以及之前的考试中哲学原理的分值最高,有时高达25分以上,政治经济学的分值大都在20分以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相当长时期未进入考试。2010年考试的分值:哲学原理的有16分,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有3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有3分,共计22分。2011年考试的分值:属于哲学原理的有14分,属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有5分,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有3分,共计22分。2010年和2011年的考试分值所占比例的大大降低,但这并不能说明这门课程重要性降低了,而是由于考试科目的增加。

中国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只有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革命面貌才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只有学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理解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学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哲学原理,不仅有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考试,而且对作为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都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正如老一代的革命家陈云所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二)、主题。

主题是指中心思想或核心内容。《原理》的主题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

(三)、结构。

结构是事物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或排列组合。《原理》包括绪论(开头的议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教材是由绪论和七章构成,考试大纲改为八章构成,绪论定为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按考试大纲改为第2、3、4章)是后两部分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5、6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应用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是两者的应用、体现与结论。可概括为一绪三论:世界观方法论、资本主义论和社会主义论。

二、 最重要的原理

观点、原理的词义是什么,似乎各有各的解释。按我们的理解,从逻辑说,观点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判断,属于人的意识范畴,通俗地说观点就是看法,原理同观点似乎有区别、有时又没有区别,原理就是观点,观点就是原理。我们主张有区别,观点多而广,原理应是观点中具有普遍的基本的重要的观点。长期以来,从辅导考试角度出发,把考生所学所考的理论知识分为一般考试点、重要考试点、最重要考试点,分别用√△☆记号来代表。最重要的考试点不同与前两者的地方在于它们是常考点并且什么题型都可以命制的考试点。从理论上说,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最重要的考试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最重要的考试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原理最多,按我们的理解共有18+10+2=30个最重要的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8个)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表现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表现是推动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的统一,

5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又要反对忽视外因的片面观点。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表现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6、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事物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7、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到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区别、相互转化、相互渗透。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与形式,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意义: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观点,反对把两者割裂开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上,即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8、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与方法。 9、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和发展,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10、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发展的规律。

6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其公式是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两者的区别: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就是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就是指任何真理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只是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只是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两者的统一性是:①相互联结、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②辩证转化: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真理发展的规律还有:真理是在实践中发现、证实和发展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两者的对立:前者是正确认识,后者是错误认识,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是不能相互包含的。

两者的统一: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3、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两者的区别:真理强调主观同客观的一致,价值强调客观同主观的一致。

两者的统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内容,认识世界是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是创造价值,二者密不可分。真理和价值相互引导、相互结合。在实践中去追求真理创造价值,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和价值。 14、社会存在的作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的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人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可以促进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