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的形象内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浅析《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的形象内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7e3516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a

识的发展,追求的是心有灵犀,平等的人格及自我尊严,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既给予又获取并在给予与获取的征途上实现自身、肯定自身、见证自身价值的共享状态。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实的残酷。田晓霞——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省报记者,孙少平——一个普通农民的当煤矿工人的儿子,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结合无异于天方夜谭,路遥作为一个忠于生活的作家,从现实主义出发,迫于无奈含泪安排了悲剧结局——田晓霞,在抢救落水儿童时英勇献身,令人惋惜。从而这个晶莹剔透的爱情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艺术魅力,也为整部作品笼罩上了更深一层的悲剧色彩。细读作品我们会发现孙少平是一个毫无爱情支配能力的弱者,他对爱情很无奈,他很清楚田晓霞对他只是一个青春童话,离开他是最终的必然,然而他又害怕,不愿晓霞离他而去,他爱的很懦弱!这就是社会以及性格所酿成的悲剧!

(二)事业悲剧

对于出身农村并试图脱离农民命运的高中生孙少平来说,他的路只有一条,称之为“跃龙门”,即通过勤奋学习,不懈努力,参加高考来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但是少平初、高中基础太差,无法与老三届学生们匹敌,最终名落孙山。由于特定时期的客观社会原因,孙少平通过考学成就一番事业的道路被彻底葬送了,他的未来也只能重新回到封闭落后的双水村。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带有悲剧色彩的。

回到双水村后,他成为一名民办教师。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命运的恩赐。意味着他和农民还是拉开了距离,不但可以看报,而且不必去地里劳动。但是他是否对自己的事业满足了呢?他人在村子里,思想却插上了翅膀,在一个更大的田地里肆意翱翔。“毫无疑问,这个青年已很不甘心在农村度过自己的一生了。即使就是外面的世界充满了风险也愿意出去闯荡一番。⑦”后来村中的初中班垮掉,孙少平重新成为了农民,他的事业没有了。此时,他内心的独立意识已经觉醒,加上外因——即失去教师工作的促发,使他毅然地走上了另一条创业的道路——回到城市用自己的劳动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七十年代城乡差别巨大,家境贫寒的农村知识青年不可能在城市里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孙少平也清楚这一点。因此,他在黄原的创业之路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磨练。在这里,他只能靠自己的力气谋生。做小工、扛石头、提泥包、钻炮眼。这样的体力劳动用不上他的知识和智慧,他干的再优秀,最终也只能是一个优秀的揽工汉。尽管他凭借自己诚实的劳动换来了曹书记夫妇的青睐,在其帮助下获得了城市户口,但除了这个城市户口之外,这个城市的一切都不属于他,他还是一无所有的揽工汉。这样的奋斗结果对于一个有知识的农村青年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

后来在田晓霞的帮助下,他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他成了“公家人”——一名煤炭工人。进入煤矿之后,出现在孙少平眼前的是一个公平的世界。在这里,孙少平不

仅物质上得到了充实,精神上也得到了满足。这使孙少平有一种实现价值的快乐。但是他追求的不是温饱问题,而是不断追求的精神生活,但他的精神生活没有一个最终的明确目标,很茫然。只有一个不断向前的大方向,看起来如同遥远的地平线一样,遥不可及。最终这种精神事业的追求以他的精神领袖——田晓霞的死而中途夭折。

四、孙少平的形象内涵的现实意义

孙少平本来可以通过田晓霞改变他的命运,以田晓霞的力量完全可以帮助他提供一个更好的事业发展空间和条件,但是孙少平精神世界中的自尊和自立意识使他不会走这样一条路。他只是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甘于一个普通人平凡的生活,不甘于平凡人的最终平凡,这是孙少平人格魅力所在。他从一个充满幻想的有知识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具有主人翁意识和理想的老练成熟的煤矿工人。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对于正在拼搏、奋斗的广大青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就没有理由让自己的一生在不断的挥霍或无边的埋怨中流失,而应在自己才智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寻求人生的价值。

孙少平是一个自强者,对苦难的痴迷是他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我们不否认苦难对人格塑造的作用,但又必须承认,苦难并非人成长的唯一要素,悲剧也决非生活的常态。 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人性的被压抑的而造成的扭曲、性格的偏执在主人公孙少平的身上多少有些体现。因此,面对苦难,学会调适,未必不能使人走向成熟。

在孙少平的全部人生经历中,其“出走”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是众多评论争论的焦点。其实,这并不是孙少平本人的问题,对于80年代初的青年农民,“出走,还是留守”,几乎成为一个莎士比亚式的难题,这个命题的背后就是城乡二元化制度,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孙少平只能艰难地做出选择。孙少平选择出走的勇气是令人赞叹的,无论结局如何,一个敢于为自己的理想抛弃安稳的生活去主动冒险、挑战的人在当代中国都不多见。而且,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高中毕业生(在当时已属高学历),农村精神生活的匮乏是他最无法忍受的,因此,离开家去闯荡一番也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选择。

然而,孙少平出走多少有些盲目,出去干什么?只能做小工。难道做小工就能放飞他的理想?就能满足他的精神生活?城乡二元化体制使得孙少平根本无法计划他的未来。幸运的是,他遇到赏识他的曹书记一家,又重逢了他的“女神”田晓霞,前者给他提供去煤矿当工人的机遇,后者帮他操办完成。然而我们知道,这种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近似于零,只能说“无巧不成书”罢了,因此,孙少平的路在当时可复制的意义不大,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取。

我们再回头看看,如果他留在农村会怎样。百废待兴的农村恰恰缺的就是这样的人

才,从他劝说发财的哥哥不要投资什么电视剧就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和水平是远高于双水村的一号能人孙少安的。如果他在农村,双水村就又多了一个农村领导人,至少有了他,孙少安就不会遭受创业初的惨败!

当然,世上本无路,人走得多了便成了路。也许孙少平走的是一条几乎无法走通的路,但是“此路不通”的原因在于社会大环境,而不在于孙少平本身。孙少平出走的意义不在于出走后的成就,而在于出走的本身,这种“唐吉诃德式”的挑战命运的举动本身就有着象征和示范意义。他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勇气,敢于挑战现实困境和未知世界的胆识,必将成为当今多元化社会大环境下年青一代楷模。

注释:

①《小说评论》1987年02期 一评 讨论会纪要

②《高加林论》张明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86年第七期 ③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43章

④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 ⑤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 ⑥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3章 ⑦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2章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原著

[2]、陈泽顺:《路遥小说名作选》,华夏出版社,1995年6月,北京出版社第1版 [3]、江少川:《中国西部人文地图》,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第3次印刷 [4]、 以群:《文学概论》,2000年5月,第3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