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与矿物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维生素与矿物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67bd41ffc4ffe473368ab14

第一部分 维生素的故事 生命健康的基石

维生素的发现,是人类营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对维护人类健康起了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人类常见疾病有135种,其中106种疾病与维生素摄取不足有关。如果人体内缺乏维生素,或维生素摄取量不平衡,其他营养素就不能被人体顺利吸收、利用,从而引发多种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可以说,没有维生素,人类的各种生命活动将不能进行下去。

有很多医学专家旗帜鲜明地指出,很多维生素缺乏病患者由于不了解自己得病的原因,没有补充相应的维生素,而是一味地服用各种药物,长期用药的结果是老病未愈,又添新病。 中国营养学会的一次全国营养调查表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营养过剩或营养不平衡所致的疾病却在逐年增多。这是因为,中国人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素(如矿物质)摄入不足和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其中,缺乏最严重的营养素有维生素A、B2和钙;普遍缺乏的有维生素B1、B6和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

在青少年儿童中,有近六成不同程度地缺乏维生素。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学会副主任许积德教授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儿童维生素摄取不够。维生素不足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

许多人认为,如果能够合理调整膳食,使之全面、均衡地提供各种营养,就可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无需额外补充。从理论上来说确实如此,但事实并非尽然。由于繁忙的生活节奏、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以及食品加工、烹调过程中的流失等很多因素的限制,没有谁能够在日常膳食中摄取到足够的维生素。

此外,由于人们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的种类繁多,它们的食物来源、含量及用量也各有不同,所以维生素摄入不足已经是影响现代人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改变饮食习惯,调整膳食结构外,每天额外地补充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失为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走出各种疾病困扰的明智之举。

很多营养学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营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从原来“有病治疗”转变为“无病预防”。目前,服用维生素补充剂业已成为人们健康消费的新趋势。

在服用维生素时,由于年龄与每个人个体的差异,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掌握科学的维生素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让读者了解、加强自己在维生素方面的科学知识,选择自己最需要的维生素,并掌握正确的维生素摄取方法。对于维生素的研究史、种类和所能够防治的疾病、摄取方法、影响治疗的因素及各种维生素的安全用量等,本书都有翔实的介绍,旨在希望能为大众的健康略尽薄力。 第1篇 维生素的故事 什么是维生素

维生素的拉丁原文是“Vitamin”,意思是“维持生命”,所以维生素也称“维他命”,如维他命A,通常我们都以维生素称之,或者简称维A。

维生素是一类有机化合物,为人体正常组织发育以及健康、生长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水分等营养元素不同的是,当人体内缺乏维生素或吸收、利用不当时,会导致人体的特定缺乏症或综合征。

目前确定的维生素共有13种:维生素A、维生素B族(B1、B2、B6、烟酸、泛酸、叶酸、生物素、B12),维生素C、D、E、K。

此外,还有一些维生素因为对人体作用不大,或者还没有完全发现其对人体的作用,从而没有被列入真正的维生素行列,如维生素B4(胆碱)、维生素B13(又叫乳清酸)、维生素B15(又叫潘氨酸)、维生素F(又叫亚油酸)、维生素U、维生素T以及维生素P等等。 维生素的发现

维生素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三千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一些食物可以治愈夜盲症,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医疗作用,但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早的朦胧认识。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远洋船队从南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有的船员牙床破了,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浑身无力,等船到达目的地时,原来的200多人,只剩下35人。

1734年,在开往格陵兰的海船上,有一个船员得了严重的坏血病。当时,这种病还无法医治,其他船员只好把他抛弃在一个荒岛上。这名船员苏醒过来后,用野草充饥,几天后坏血病不治而愈了。而诸如此类的坏血病,曾夺去了英国几十万水手的生命。

1747年,英国海军军医林德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建议海军和远征船队的船员在远航时要多吃些柠檬。他的意见被采纳,人们从此未曾发生过坏血病。但那时还不知柠檬中的什么物质对坏血病有抵抗作用。

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夜盲症和佝偻病与日常缺乏的某种食物有关。古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人发现用肝脏可治疗夜盲症。同时,人们分别发现用云杉针提取物、橘子和柠檬可治疗坏血病。

1881年,科学家Lunin发现,仅含蛋白质(乳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食盐和水分的物质,还不能满足动物和人体的需要,他猜想动物和人体也许还需要某些少量未知物质。 19世纪末,日本海军军医发现脚气病与摄食过多大米有关,而用大麦代替大米,或者增加膳食中的肉和蔬菜可防治该病。此外,他们还发现用鱼肝油可治疗佝偻病。

为了更确切地知道某些营养物质对动物肌体(尤其是人类)的作用,很多研究人员在1890年开始利用动物进行实验,他们首先用去皮的大米作为鸡的主要食物,发现会诱发多神经炎(这种病与人的脚气病相似)。

如果喂没有去皮的稻米,或者去皮稻米和米糠一起喂养动物,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可以治疗该病。这个试验结果表明,在米糠中,有一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脚气病的病因就是缺乏这种营养物质。

1909年,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和动物需要微量附加营养因子(辅助生长因子)。当人体缺乏这些营养因子时,会引起某些疾病。

1912年,有科学家推测这一因子与其他治疗因子可能含氮,属于胺类,故称这些因子为Vitamines(vitalamines),意思是与生命有关的胺类。后来,这一名词被改写为维生素(vitamin)。 维生素的由来

维生素的作用,早在远古时期就已为人所知,如1600年,古埃及人发现动物的肝脏可以用来治疗眼部疾患,在医生为患者诊断眼疾时,常鼓励其多吃动物肝脏,但人们并不知道动物肝脏中,究竟有什么营养物质对眼部疾患起作用。

直到1911年,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的试验,才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坏血病的白色物质,同时他又发现,柠檬和酸橙中也含有这种能够治疗坏血病的白色物质,于是这种物质被丰克以字母C将其命名,后来被人们称为Vitamin C(维持生命的营养素C),也称维生素C,维生素的功能由此得到证实。维生素C是最早被发现可以治疗疾病的维生素。 1913年,瑞士科学家卡勒在牛肝和鱼肝油中分离出治疗眼部疾病的物质,这种物质的性质与维生素C截然不同,因为这种物质溶解于脂肪,而维生素C溶解于水,于是就把它命名为维他命A(VitaminA),也称维生素A(之所以被命名为A,据说是因为这种物质的作用最早被人们所知)。

1916年,英国科学家德拉蒙多从米糠及酵母中发现有效治疗脚气病的成分。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德拉蒙多发现这种物质与维生素A和维生素C并不相同,但与维生素C的性质有些相似——都溶解于水,然而又不能把它归为维生素C的门下,于是就称它为维生素B。 后来,又有科学家在米糠中发现,有一种物质耐热力很强,这种物质和维生素B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于是就将该物质叫做维生素B2。

随着科学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们渐渐地发现了一些新的营养素,于是就沿用维生素这个名词,来概括所有的有机微量营养素,再以罗马字母的顺序来为这些维持生命的营养素命名。 在这之后,虽然陆续有一些物质被命名为维生素,但由于不符合维生素的属性,所以被排除在维生素的范围之外,比如初期被误以为是维生素F的亚油酸,因证实不是维生素,所以已被除名。

此外被除名的还有维生素B17,因为其不具营养价值、经常服用还有可能引起氰酸中毒。有些则是以其他的名称来命名,如以前被称为维生素B5,如今已被更名为泛酸。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维生素种类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维生素成了一个大家族。人们把它们按照罗马字母的顺序排列起来以便于记忆,从A、B、C一直排列到L、P、U等。 在已被发现的维生素中,以维生素K的命名最为特别,因为它与罗马字母的排列顺序毫无关系。在维生素K之前有些罗马字母并未被用上如F、G等字母,“K”是取英文字

“Coagulation”(凝固)一语的开头字母的发音而命名的,因为维生素K可促进血液的凝固故而得名。 维生素的分类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可溶于水,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泛酸、生物素、胆碱等。正常人过量摄入水溶性维生素时,可通过排尿的方式把它排出体外,但如果过大剂量地摄入,则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呕吐、肾病等。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在食物中常与脂类共存,在肠道中与脂类的吸收也密切相关。吸收后的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储存于肝脏中。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