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媳妇致死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小团圆媳妇致死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6766898be23482fb5da4c75

9号参赛作品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年级: 高二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小团圆媳妇之死》

设计时间: 2015 年 4 月 29 日 设计人: 张聪 课时: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一、课程分析:

《呼兰河传》这部作者晚期杰作中,她以散文化的笔调抒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传记”,这“传记”记录了呼兰河的四时风俗,“我”的美丽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里各式各样琐屑平凡的人世悲欢。有一类作家几乎完全生活在回忆里,萧红可以说是这类作家的一个卓越代表,《呼兰河传》是一篇典型的对于故乡和童年的追忆之作。

按照传统的小说观念,《呼兰河传》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没有贯穿全篇的人物和故事线索,没有波澜起伏的冲突,在叙述上打破成规,以散文笔致和诗歌的抒情格调描写平凡人物、日常生活,于其中显示卓越才华。《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儿童视角的运用,这种叙述视角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为呼兰小城的存在方式创造了宽阔的空间。无论从作者的表达还是从读者的接受来看,它都将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绝佳效果。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节选的章节,是表现“女性空间”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女性的声音尚显薄弱,但是它毕竟发掘出了《呼兰河传》所不同于以往的其他侧面──那就是对于导致女性悲剧根源的思索,并把这种思索与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化视野相融合。学生对这类文学已经接触过,因此在理解把握上不难。所以,重点应该花一些时间在文章所透露出的思想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的一致性上。最后应该引导学生真正的认识导致女性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的思想,不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现在还有。这一情结是人类的共有情结----斯德哥尔摩效应

三、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设计如下:

第一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及《呼兰河传》的内容。教师补充介绍有助于学

生理解和把握的知识。 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第三步: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四步:透过文本,解读作者萧红的人生经历以及其写作意图

第五步:通过学生对小团圆媳妇未死的命运预测,揭示人类的共有情结---斯德哥尔摩效应

四、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呼兰河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2、走入选文,了解基本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结合文本与实际,认识“斯德哥尔摩效应”。 五、教学流程 : 导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生活着这样一些女性,有鲁镇里那位虽勤劳、简朴,却生命卑微如草芥,终没有春天的祥林嫂;有湘西小城那位集美丽、善良、清纯于一身的理想化女神翠翠;那么在同一片历史的天空下,呼兰河畔的小团圆媳妇,她的命运又会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同透过民国才女萧红的《呼兰河传》,走进小团圆媳妇之死,这篇选文。

问题一: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文章题目,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你读完它的感受? (感知题目,初步认识题目中蕴含的喜与悲,引发学生对小团圆媳妇之死场面的想象。) 问题二:通读选文,用一个词汇概括出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整体感知,把握小团媳妇命运的变化)

当老师通读选文,脑海中闪现出张爱玲女士的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问题三:同学们应该和老师有相同的感受,那么什么是生命中的“袍子”?什么又是上面爬满的“虱子”呢?

(借很多同学都熟悉的张爱玲的文字来导入,引发兴趣,渲染气氛。同时,由这句话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问题四:文中有哪些是你认为的“袍子”,哪些是你认为的“虱子”?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理解这句话的同时,揣摩文中的“袍”子指代生命中美好的、出于本性的、富有朝气的、令人赞叹的东西;“虱子”指代摧毁生命的人或事等)

问题五:造成全镇人民残忍的杀害着小团圆媳妇却有这样理所应当、心安理得根本原因是什么?

(揭示小说的主题)

问题五: 同学们,当我们透过萧红为我们呈现的这样一场血淋淋的杀戮时,我不禁感叹道该有多么痛的领悟才有这样深刻的解读呀!她当时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如何呢? (结合萧红创作该文章的思想世界,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主题思想。) 问题六:如果小团圆媳妇没有在这场杀戮中死去,十年后的她会是什么样子?

(深刻解读,小团圆媳妇即使此刻不死,同样会被同化成婆婆一样的人,由受害者转化为帮助敌人的害人者,这是一种大势所趋。这样的行为现在我们身边还有么?) 这是我们人类的共有情结------------斯德哥尔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