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和城市热效应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遥感和城市热效应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66b12dd58f5f61fb7366699

分类号: 单位代码: 10364 密 级: 学 号: S09071012288

学位论文

基于遥感数据的合肥市热岛效应动态分析及

其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RS-Data-based dynamic analysis for heat island effects of Hefei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研指

究教

生: 李鉴清 师: 张庆国 教授 合 作 指 导 教 师: 刘 琳 副教授 申请学位门类级别: 理学硕士 专研所

业究在

名方学

称: 生 态 学 向: 景观生态学 院: 生命科学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2012年 6 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安徽农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信地址: 邮编:

课 题 来 源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3044503):合肥市城市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在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编号:KJ2010A121):

时间序列分析在合肥市生态足迹动态评价中的应用

摘 要

近年来,在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热环境被认为是主导整个城市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城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的热力学性质,与热岛效应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城市建设速度非常快,大量的耕地和森林用地被用来建设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虽然素有全国园林城市之称,但也避免不了热岛效应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对合肥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变规律、成因,减缓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为把合肥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舒适惬意的现代化城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文基于热红外遥感的基本原理,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借助卫星遥感资料,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合肥市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特征、动态演变、热力景观格局、土地利用变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以及植被参数与热岛效应强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合肥市热岛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演变结果表明:2002年、2006年和2010年合肥市都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2002年的热岛区域以老城区为中心,2006年热岛中心与2002年相似,热岛区域比2002年有所扩张。2010年的热岛区域在2006年的基础上几乎全面扩张,但热岛强度在局部区域有所降低。合肥市只在夏季呈现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而且强度比较强,其他季节没有形成很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

(2)对地表温度数据进行正规化处理,获取了合肥市热力景观格局分布图,分析热力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2002年所有热力景观类型中,次低温区的斑块面积比和最大斑块指数都是最大的,说明2002年斑块类型中次低温区为优势斑块,占主导地位。2006年次低温区的斑块面积比和最大斑块指数都同样是所有热力景观类型中最大的,表明2006年次低温区同样占主导地位。而2010年斑块面积比和最大斑块指数最大的则是中温区,表明2010年的优势斑块为中温区。从2002年到2010年,热力景观类型的优势斑块从次低温区转变成了中温区,而2010年中温区又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因此城市热岛强度整体上有所增强。

(3)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对合肥市进行了土地分类,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热岛的影响。从2002年到2010年间,城矿用地面积急剧上升,而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减少的耕地大部分转换成了城矿用地。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城矿用地的平均温度最高,水域平均温度最低,城矿用地具有增强城市热岛强度的作用,而水域对减缓城市热岛强度效果最好,其次是绿地和耕地。城矿用地的大面积扩张,导致了城市热岛空间分布范围的扩展。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