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和译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八年级(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和译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5bb4d5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9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水尤清冽 ( ) 佁然不动 ( ) ..西折纤秀长曲 ( ) 如钩;色如鉴 ( )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限画三处) 竹 柏 苍 然 隔 岸 阴 森 尽 溪 平 望 如 荠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 4.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 寒冷;……的样子;向西; 镜子 . 2.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

3.(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4.(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5.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 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溪水到此转向西流,涓涓细流,宛转曲折。看上去像连环、像玉玦、像衣带、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如明镜、如美玉、如绿色的瓜,那此幽深碧绿,萦绕城边的流水,都是浣花溪的支流。然而,只是在杜甫定居草堂之后,才有了浣花溪的美名,这自然是因为杜甫把浣花居建在溪畔的缘故。

步行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一路上,溪流忽远忽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隔岸望去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

25

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众流汇集,上面建有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上游通向灌县,有人说“锦江从灌口流来”,指的就是这条浣花溪。 第二篇: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

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①游也,一旦款门②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③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④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钴鉧潭记》

注:①亟(qì):多次。②一旦款门:一天早晨来敲门。③潀(shōng):小水流入大水的声音,这里指水流到潭里的声音。④居夷:居住在边远地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则崇其台,延其槛,( ) ..斗折蛇行( )流沫成轮(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B.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26

C.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D.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4.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也印证了这句话?请作简要分析。(3分)

5..以上两文都为柳宗元所作,都写了潭,但有所不同:前文主要突出景物的__________,后文主要突出景物的清秀;前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 的情感,后者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的生活境况。(3分)

参考答案:

1.大约;加高;像北斗星一样。漩涡。(4分)

2.(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分)(2)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4分)

3.C

4.作者先看到小石潭的景色是乐的、愉快的,但想到前途的艰险与渺茫,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3分)

5.清幽 凄苦 困苦(每空1分,共3分)

第三篇: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7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麻(xiū),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 ..(2)北堕小谭(落入) (4)伐竹取道( ) ..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B.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C.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D.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4分)(1)民桥其上(搭桥,架桥) (2)逾石而往有石泓 (越过,经过)(2)北堕小谭(落入) (4)伐竹取道(开辟) 评分标准:每词1分,计4分。共4分。

2.C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这处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2分) ②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2分)

5.【答案】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评分标准:甲文乙文中水的特点答对,各得1分。共2分。结合内容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