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某煤矿(三、六采区)地质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山东省某煤矿(三、六采区)地质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57c371a767f5acfa1c7cdba

山东省某煤矿(三、六采区)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果,逐一分层。一般岩性定厚分层在1∶200曲线图上进行,每种岩性定性、定厚不低于二条有效参数曲线,以曲线反映效果最明显的曲线确定其深度、厚度。

四、测井工作地质成果及其成果质量

本次补勘的测井工作按照国家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T/T0080-93)《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及补勘设计中有关具体要求施工,其工作量及成果质量分述如下:

1、补勘测井工作施测钻孔14个,实测工作量11890.41m,是钻探工作量的99.7%,测井全孔综合质量等级甲级孔8个,乙级孔6个,甲、乙级孔率100﹪。

图2-7 岩浆岩曲线形态 BC-6BC-7图2-6 灰岩曲线形态2、补勘钻孔均见煤层,测井共解释煤层111

层,解释总厚度达88.5m,其中解释厚度达可采63层(伪厚达到可采的所有煤层),质量达优质56层,合格7层,解释达可采煤层总厚67.23m。

3、各孔所测物性参数曲线齐全,有效参数曲线不低于四条,煤、岩层曲线反映正常,煤层的曲线组合特征明显,定性依据充分,定厚合理可靠。

4、按照设计,补勘14个钻孔均进行了简易井温的测量。测温按照《煤田地球物理

17 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

山东省某煤矿(三、六采区)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测井规程》有关井温测量的要求操作,测量方式为20m点距点测记录,经计算得出本矿区地温梯度为2.41~2.76℃/100m,平均地温梯度2.58℃/100m,未见地温异常孔。所有孔均进行了井斜测量。

5、测井成果质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T/T0080-93)《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和《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验收,参与评级的原始曲线及井斜、井温等工程质量均达甲、乙级要求。 2.5水文地质工作 2.5.1水文地质工作

本次水文地质工作主要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流量测井、稳定流抽水试验、取16上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样等工作。具体见下表2-7。

水文地质工作一览表 表2-7 项 目 孔 号 备注 简易水文 所有14个钻孔 全孔系统消耗量观测,漏水时测近视水位 抽水试验 水BC-3、水BC-10 采用压风机作稳定流抽水试验 水 样 水BC-3、水BC-10 各一个 岩石力学样 水BC-2 作抗压、抗拉、抗剪试验 流量测井 水BC-2 长观孔 水BC-2观测十下灰水,水BC-3、水BC-10观测奥灰水。 2.5.2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本次施工的14个钻孔均按《煤田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做了系统的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实测率达100%,观测质量为特级13个孔,甲级1个孔,3C-1、水BC-3漏水严重,大于2.5m3/h;水BC-2、3C-4、BC-8孔全漏,大于15m3/h。 2.5.3抽水试验及流量测井

本次勘探共施工水文地质钻孔3个,抽水2次,流量测井1次,工程量2352.76m,钻孔施工均按《水文地质钻探规程》执行,抽水试验及流量测井质量均为合格。 2.5.4岩、水样的采取与测试

本次岩、水样的采集均按《岩土水样采集规程》执行,岩石物理力学样均测定抗压、抗拉、抗剪强度、内摩擦角、凝聚力,水样作水质全分析。 2.6采样化验工作

本次补充勘探阶段竣工的14个钻孔共采集各类样品81个,样品的采取、测试符合各类规程、规范要求。

18 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

山东省某煤矿(三、六采区)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2.6.1煤样、瓦斯样

本次施工的14个钻孔,共采取各煤层煤样60个(含11煤层1个样、14煤层2个样、15煤层1个样)、瓦斯样4个,详见各类样品统计表(表2-8)。 2.6.2其它样品及数量

按照设计水BC-3、水BC-10号孔采取了奥灰水水样2个,水BC-2号孔采取了16上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样15个。 2.6.3采样、测试方法及质量

一、采样方法

煤芯煤样按《煤炭资源勘查煤样采取规程》规定采取。瓦斯样按《煤层瓦斯含量和成分测定方法》(解吸法)采取。其它样品的采取参照《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执行,各种样品采取方法正确,质量可靠。

二、测试

煤芯煤样测试项目参考《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附录执行,瓦斯样均测定瓦斯成份和含量;岩石物理力学样均测定抗压、抗拉强度,部分样增测抗剪强度及视密度、吸水性等,样品测试均委托江苏煤炭地质勘探研究所测试,成果质量可靠。

各类样品统计表 表2-8 煤层 3上 10下 12下 16上 17 其它煤层 合计 岩石 水样 备注 煤样 瓦斯样 力学样 5 12 13 13 13 4 60 1 2 1 4 15 2 81 15 2 煤层 3矿井地质

3.1矿井地层

区内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冲积、洪积层、上侏罗统蒙阴组、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统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及中统本溪组、奥陶系中、下统。主要含煤岩系为太原组和山西组。现分述如下(见附图地层综合柱状图):

一、第四系(Q)

全井田厚185.56~338.76m,平均约255m,由粘土、砂质粘土、钙质粘土、砂及砂砾层等组成,西南厚东北薄(见图3-1),在本补勘区厚240.60~292.65m,平均厚266.50m,呈西区厚,东区薄,属河流及湖相沉积地层。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分上、中、下三组:

19 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

山东省某煤矿(三、六采区)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下组又划分为上、下两段。

图3-1 第四系等厚线图

上组:厚62.30~82.70m,平均约70m,地表均为灰褐~褐黄色的粘土,膨胀性及粘性均很强。上部为黄褐色砂质粘土夹粘土质砂、粉、细砂层,富水性弱~中等。下部为褐黄色、棕黄色砂质粘土(局部为含砂姜砂质粘土)、灰黄色粘土质砂及浅黄色中、细砂层,富水性中等。

中组:厚50.80~76.10m,平均约65m,主要为湖相沉积,以土黄、灰白色、灰绿色粘土、钙质粘土、砂质粘土为主,次为粘土质砂、粉细砂层,为隔水层。

下组:厚98.60~143.60m,平均约120m,分上、下两段。上段为褐黄、灰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及淡绿、灰白色细、中、粗砂、含粘土砂砾层,砂层分选性好,松散、富水性强,为含水层;下段为灰白、灰绿色半固结状粘土,砂质粘土、钙质粘土,夹透镜状粉、细砂层,顶部有一较稳定粘土层,使上下两段的水力联系微弱,底部多为粘土,含水性弱。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上侏罗统蒙阴组(J3m)

20 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