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3c8b53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0

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第二三章)

3、结构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以左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淑女难以追求,由此引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致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仍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4、中心: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5、写作特色:一、托物起兴:二、韵律和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1、《蒹葭》的结构: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2、写景: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3、写人: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

情怀。

4、对《蒹葭》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第13课 《最后一次演讲》 作者词语

1、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最卑劣”、“最无耻”的呢?

因为李先生无罪而遭杀害,且是暗杀,杀死了人还要遭污蔑。 2、闻一多先生对不同的听众表现出了怎样不同的感情、态度? 表达鲜明观点敌人:卑劣 无耻 爱憎强烈人民:光荣 骄傲

观点鲜明揭示本质规律敌人:虚弱 必败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人民:强大 必胜

鼓舞人民斗志 敌人:终将毁灭

人民:发扬传统

3、那么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见p80面第五段划线句子

4、从闻一多先生激烈的言辞中,你感受到了讲演者怎样的形象?

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大义凛然、充满正气、勇于斗争和视死如归的形象。

5、谈谈这篇演讲的结构。 第一部分(1——3)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青年学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的罪行。

第二部分(4——5)剖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6、第三部分(6——12)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对人民赞扬 激励 对敌人鞭挞 揭露

7、为了加强作者演讲的语气,作者在行文上运用了哪些方法?

感叹句 情绪激昂,短兵相接

句式反问句 语气凌厉,怒不可遏

设问句 语气凌厉,怒不可遏 我们----- 表现了演讲者与人民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 你、你们---- 面对面毫无畏惧向敌人挑战,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

气焰

人称多变

他们---- 流露出对敌人极端愤怒和轻蔑的情绪

你们、我们相间--- 表达了作者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 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

褒义----- 光荣、宝贵、骄傲、光明

贬义----- 无耻、卑劣、卑鄙、疯狂、挑拨离间 修辞:(1)对比(2)排比(3)反复 作用:加强语气 ,增强效果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见注释(1) 1、结构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3---12)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解决问题(13)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得出结论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3、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4、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6、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7、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8为论证观点,作者举的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的事例一种竹子的实验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9、主旨: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15、16课了解作者和词语 第五单元

第17课壶口瀑布词语见注释及手册

1、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明确: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2、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3、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

4、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季节 声 势 景 雨季(铺垫和渲染)隐隐如雷、震耳欲“上面的水还是一水浸沟岸、雾罩乱略写 聋(刚) 股劲地冲进去,冲石 进去……” 旱季(借物喻人赋隆隆冲去、轰然而“其势如千军万“龙槽”“深不可予水以人的情下(刚)汩汩如泉、马,互相挤着、撞测”;大水“向龙感 )详写 潺潺成溪、哀哀打着、推推搡搡、前槽隆隆冲去”时漩、如丝如缕呼后拥,撞向石壁,“被跌得粉碎,碎(柔)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成点,碎成雾”。堆堆白雪。”“凝大水“向两边涌重”“猛烈” 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 5、“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感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心动魄 )撼人魄的壮美 “柔和之中只有厚绝无软弱,当忍耐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力相较,力抗争。”有坚不拔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描写?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p97面倒7-5行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p97面倒2-3行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p97面倒4行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p97面倒3行 6、“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的理解?

含义: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 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达人的情感,立意深刻。

蕴含的道理: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外表虽柔弱,内心却无比坚韧,是任何力量也压不垮的,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顽强精神。

7、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即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启迪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8、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p97面上面2-3行。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9、主要练习四,基训四、五

第18课 在长江头各拉丹东-马丽华 1、词语:安营扎寨( zhài ) 磅礴( páng bó) 黧黑( lí ) 接踵而(zhǒng)霹雳(pī lì ) 虔诚(qián )丛莽( ǎng) 皱褶( zhòu zhě ) 演绎( yì )

2、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何写他们的感受?

困难: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吧”作铺垫。

3、请找出在探索长江头的过程中,作者一行人感受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从中感觉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①各拉丹东值得你历经艰辛去走上一遭。

②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③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④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感受: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东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4、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