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3c8b53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0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复习资料

第1课 社戏

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

背景:本篇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当作者看到了曾含热望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悲惨结局,也目睹了仍处于军阀混战下的种种黑暗、落后、污浊的社会现状,现实的黑暗使他不由得想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小时候浙江绍兴外祖母居住的村庄,外祖母的慈爱,淳朴善良的村民,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还有那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从农民身上看到了闪光点,并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以少年时期自己的经历为依据写下本文,对农民进行热情的歌颂,也寄语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字词积累

归 省( ) 行 家( ) 惮 ( ) 絮 叨( ) 怠 慢( ) 撺 掇( ) 凫 水( ) 潺 潺( )

蕴 藻( ) 家 眷( )皎 洁( ) 纠 葛( )

理解内容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某件事情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公的船回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好处:(1)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第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

点——磕-----退后------上前------架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阅读10~13段,思考:作者详细描写了哪些内容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视 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 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 觉:“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触 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 感 觉(心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比 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1、22段“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这是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2、思考22~23段: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景物美,船快。

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人物性格:阿 发:憨厚、无私

双 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 六一公公: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桂 生:机灵、勤快

主旨: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第2课 回延安

一、诗歌每部分的内容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 激动、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 感激 、怀念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欢喜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 喜悦、自豪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 赞颂、憧憬

二、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大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 1)、善用修辞表现情感。 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等 2)、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如:第三节中,诗人通过描写延安亲人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炽热的感情。 3)、采用“信天游”的形式,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如: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的“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的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体现 1)、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 2)、节内押韵 3)、运用比较多的叠词 4)、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 比兴: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山水以及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以“ 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四、主题思想

诗人采用“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记下回延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主要练习一、二、四。基训第四、第五。 第3课、4课了解作者,背书上所画词语。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作者词语见注释(1)及各面注释。 1、结构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3、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4、第一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①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②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见第四段划线)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举例详实,数据确凿,既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影响,令人信服,又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9、学习第三部分

(1) 1、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0、(1)、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1、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1)举例子: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举出实例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作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得迟了。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3)、列数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引用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