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333ed4d5ef7ba0d4b733b47

(一) 课程决策论

(二) 教学设计论 p270五个基本特点 二、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过程 (一) 目标的筛选与确定 p271

教学活动目标的筛选与确定过程中,必须做到: 1. 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过于笼统 2. 目标表述主体要统一

(二) 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活动主题 1. 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2. 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3. 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三) 选择与分析教育资源

(四) 确定学习活动的性质与类型 (五) 制定完成主题的进度表 p274 (六) 空间和环境的安排 (七) 教学指导策略

(八) 确定评价的目的与方法

三、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指导 p274 (一) 教学活动中的观察 (二) 教学活动的导入 (三) 教学活动中的提问 (四) 教学活动中的回应

第五节 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指导

区域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来选择活动内容。 一、 区域活动的设计

(一) 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二) 活动材料的投放

安全性、丰富性、层次性、动态性、探索性 二、 区域活动的指导

(一) 让幼儿主动参与,主动探索 (二) 教师从旁指导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实践指导性。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实验: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通过预设教育情境与条件研究幼儿学习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验形式,是现场实验的一种特殊类型。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学活动的方

式、方法和效率。 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

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与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

踢猫效应: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它是对应激源强弱的间接反应,并且是对心理/生理阻抗的直接反应。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

应性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时间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发特殊认知活动。

儿童学习:指儿童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应答性条件作用学习:指个体行为中本来就具有某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现经过刺激代替的方式,从而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这种刺激的替代学习就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联结。

有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指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假设起桥梁。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在婴儿时期经常出现的、二者有着密切联系的学习现象。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单纯的刺激一反应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向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

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学习前所具备与学习有关的积极因素。

关键期:是习性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

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

学习情境:主要是指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高效学习的方式。

学习品质:是指幼儿具有的那些用于支持其取得学习成功的因素。(主要表现: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独立性、想象和创造能力、抗挫折能力、坚持性、好奇心等。)

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

知识学习: 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 狭义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知识掌握的过程。

知识的同化: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知识的顺应: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

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知识整合:即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系统化的实质就是,将互相关联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就是把有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

知识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