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结题报告汇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小学数学课题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结题报告汇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27b1f4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a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教会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审题是学生进行正确答题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能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方式,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解题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在数学学习习惯审题习惯培养中,主要做好:①发现的信息。现在的信息可以大致分为文字信息,图画中的信息,人物或动物提供的对话信息。②搜集、整理信息。把发现的信息进行数学化处理,比如图中数到数,人物对话中提到的数等进行整理,变成有用的信息。③弄懂问题或提出问题。④处理问题。主要是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做题方法。⑤列式解答。 4、通过鼓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会表现习惯的养成。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全班的交流讨论活动。之所以要鼓励,是因为有的学生害怕说错,有的学生因内向而怕羞,有的学生因过于自信而总是抢着发言,无形之中给其他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必要的减压。第一,不要怕说错。出现错误很正常,正是因为有错误,才需要学习。错误说出来,就可以知道错在哪里,弄明白产生错误的原因,把错误改正过来,以后就不会再犯。如果不参与讨论,很有可能连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都不知道,那么以后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第二,不太发言的学生要抢着说,经常发言的学生要看机会说。所谓看机会,就是或者说出不同于其他学生的观点,或者在别人都说完以后做概括、总结等,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要学会表现自己。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参与,才能逐渐学会表现自己,表现能力才会逐步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也会越来越有信心。学生自信心提高了,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5、通过开展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合作,学会交流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的学生合作大多以小组活动为主。相对班级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机会来说,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的机会要多得多。许多教师都期望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教学重心从班级层面下移到小组层面。这也是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普遍流行之原因所在。然而,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状况并非尽如人意。就小组合作状态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其一,组长“替代思维”。这种现象说明小组中的“权威”已经产生,权利与机会“非他莫属”,在无形中他已得到其他成员的首肯与默认。其二,谁也不服谁。这表现为小组活动时间已经结束,还没有争吵出结果。其三,同时抢着发表意见,结果谁也没有听清楚别人的意见。其四,各归各自由活动。

从这些状态可以看出,小组活动还流于表面形式,效率比较低下。主要原因:第一,学生既不了解小组活动的规则,也不太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第二,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小组活动既缺乏相关指导,又缺乏相应的关注与协调。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活动效率,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我们要对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相关指导。首先,确定小组成员的搭配与组长人选。小组成员搭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异质搭配,另一种是同质搭配。采用何种形式,主要根据活动内容与性质来定,一般以异质搭配为多。这样有利于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和共同提高。组长可采取轮流担任的办法。后一任组长上任后,前一任组长要起辅助与帮衬的作用。一般一学期对小组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小组形成后要相对稳定,一学期中每人可轮到一次担任组长的机会。其次,制订小组活动规则。每一轮新组长上任前,都要进行上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组长的职责和工作要求。组长的职责是负责小组活动的开展;组长的工作要求包括学习任务与内容来确定小组活动的形式(小组轮流、小组抢答、小组讨论、先个人再小组等),根据学习内容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谁记录、谁概括总结,谁代表小组汇报发言等),以身作则并协调状态,及时发现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小组,请他们在全班学生面前示范并进行点评;及时发现小组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予以指出和纠正。

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是课堂教学重心真正下移的前提保证,是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前提保证。因此,建立小组合作活动常规非常必要。 九、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理论成果

1、确立了数学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相结合的主题教学思想。 2、进一步探索了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3、促进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的展开。 (二)实践成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大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实验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在家写完作业能自觉预习新课或及时复习当天所学知识,则由家长给予表扬,并随时与老师联系,了解学生情况。在校由老师提出表扬,并给予一个星以示奖励。在学校里,学生如能保质保量地完

成作业,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举手等,老师就发星或奖票,满五颗就在本班墙上给于学生一朵红花公布全班,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方法更灵活、更科学了。实验进行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以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为主的,课前不会预习,课堂上不会质疑提问,课后也不能及时复习,并加以拓展。而在试验后我们发现学生各种好习惯正逐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大多数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题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从试验中我们看到,帮助孩子学习、辅导孩子功课的家长占一大半,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而且家长在工作之余还要辅导孩子,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实验后,我们明显发现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变浓了,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学习成绩提高,家长也变得轻松了。在期末调测中,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任课老师普遍反映: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上课也善于提问题了,老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 3、教师成果

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的能力,这对学校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参研人员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并获奖。

十、课题研究的结论

课题研究,使学生、家长、老师都受益匪浅,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我们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原则,努力排除其中的不确定因素,结合我校实际总结并设计出我们自己的实验模式以及以后科研的途径和队伍。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总结我们的结论:

1.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归因于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好习惯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而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机无疑于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和家长必须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良好的预习习惯会促使其养成认真听讲以及按时完成作业等其他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

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课题实施过程中,许多家长和老师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培养孩子在游戏中想问题,查字典学英语,用扑克牌学数学;培养创新能力,从搞“破坏”开始,拆装小汽车和闹钟,创作摇滚乐,不断做出新的选择。孩子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自然变得简单了。 3.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实施不同的方案。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方法引导是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经过我们的实验表明,大多数孩子在使用正强化方法时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极少数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对该方法效果不明显。我们适当地使用批评和惩罚来刺激其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情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实施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的世界有较多的了解,方可跟上学生的思路。只有了解学生,你才能帮助学生。

4.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更要归因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还要靠老师和家长的激励及指导,要看老师和家长是否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以及如何激励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十一、课题研究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们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

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对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还仅仅只是开始,尚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努力深化,许多问题需要去设法解决,许多经

验需要去认真总结,许多想法需要去变成现实。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潜心研究“教书育人”这门艺术,让学生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