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育目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1e07c1ec281e53a5802ffb0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或说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或说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P109 (二)2 (1)(2)

(1)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加快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 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简答)4点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6、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创造才能是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7、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简答)

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4、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13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象,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 5、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6、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主张把知识涵养与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简答)

教学过程有哪几个基本阶段?P119—120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论述)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如何组织学生复习?

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6、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4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记》提出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 循序渐进原则 7、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8、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问答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第八章 教学(下)

本章重点:备课 上课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重点)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应如何备课?

(1)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阅读有关参考书)

(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划。)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

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3、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6点

15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4、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

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道尔顿制 3、班级授课制 (也叫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 ●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P139—140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三节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 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4、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讲,有两条途径:(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20世纪以后的教育(或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试述当代教育多元化的表现。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3、简述洛克的教育思想。

①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成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②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③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