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县历史沿革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卢龙县历史沿革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1004436ff00bed5b8f31d02

卢龙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全县总面积九百六十一平方公里。据清光绪年重修版《永平府志》和民国20年重修版《卢龙县志》载:卢龙县名始见于隋代,于开皇18年(公元598年)改肥如县为卢龙县,治城在今卢龙城北(一说西北)三十里处。卢龙因其北部依傍古之漆水(又曰卢水,即今之青龙河)而得名。(《卢龙县志·河流·漆水》)载:“李沧溟云,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北人谓黑水为卢龙,以其城廓邻于漆河之意也。”另,据《辞海》载:“卢龙”原来是古塞道名,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带,为古老塞道,由河北蓟县经遵化循滦河谷出塞,折东趋大凌河流域,是古代由内地通往关外的要塞。而卢龙城是这条塞道之内侧的极为重要的边关重镇。史书中“卢龙塞”在汉代就出现了,400年后,“卢龙”始用于城名,是否“卢龙”城与“卢龙塞”有某种“移借”的关系呢?也是有待考查的。

卢龙县历史悠久。八十年代初于武山一山洞的积土中挖掘发现远古人头骨化石,木质灰烬及大量肢节过的兽骨化石,经专家推测,距今约五十到一百万年左右,此地便有了原始人群,并已知洞穴藏身拈火熟食了。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当时的陶唐氏尧在禹通过疏导平洪水之后,分天下为九州,卢龙地属冀州(先秦文献中所谓九州,仅为人们的一种地理概念,并非有具体范围做行政区划)。

舜分天下为十三州,由青州分出营州,由冀州又分出幽州和并州,卢龙地属幽州(一说卢龙地属营州)。据《尔雅·释地》曰:“齐曰营州。”齐,战国七国之一,在今山东半岛。又曰:“燕属幽州。”燕,即战国七国之一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地带,照此说,卢龙应属幽州。

夏桀间,幽并二州合为冀州,卢龙仍属冀州。

商(公元前16一17世纪)是我国奴隶社会发达时期。商代初年,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了地区性组织,后来又转化为“方国”。卢龙一带为墨胎氏封地——孤竹国。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汤十有八祀,封墨胎氏孤竹国,后九叶,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以让国逃去。”古孤竹国之所以闻名古今,盖因有伯夷、叔齐这两位历史名人。古孤竹国遗址究竟在何处,史家众说纷纭,殊难定论,但肯定在卢龙城附近。《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至今虽未堪定确切地址,卢龙县境为孤竹国属地,并无谬误。古代孤竹国为商所封,其疆域约辖今华北东北部与东北辽东临近地带,卢龙恰在辖地中心地带,筑城为治是极为可能的。

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分翼州和并州,卢龙地属幽州,仍称孤竹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卢龙地属北燕孤竹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卢龙地属燕国所设之辽西郡,彼时仍称孤竹国。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设郡县,”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卢龙地属辽西郡。

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全国分为一百零三个郡,设十三州刺史部,今卢龙地属幽州刺史部辽西郡肥如县。自此后改国为县(一说战国时期齐恒公救燕伐山戎灭孤竹)。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应劭曰:“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燕封于此,汉为肥如县。”故城在“府西北之十里”,约在今卸甲庄一带。

公元9年,王莽篡汉,称今卢龙地为肥。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称帝,为东汉。东汉分全国为十二州,设九十余县,卢龙地旧称未变,仍为幽州刺史部辽西郡肥如县。

东汉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卢龙地属曹魏。魏分地域为十二州,卢龙地仍属幽州辽西郡肥如县。但其辖域缩小,约相当于今卢龙境大部即长城以南,青龙河以东,抚宁以西,城南至万贯各庄以北地区。

公元265年,司马氏建晋,卢龙地仍称肥如县,其辖地沿袭三国魏治。

东晋时期,天下分十六国,设州、郡、县。当时卢龙县地曾先后属前燕、后燕、北燕,名称、辖地均沿袭魏、西晋。

至南北朝(公元439年)北方统一为北魏,今卢龙地全境归平州统管,平州下设二郡,北有肥如县,为平州治所,一度曾为辽西郡治。南有侨置新昌县(在今卢龙境内)为平州北平郡治。后北魏分为东西两魏,卢龙地属东魏。北齐时期(公元574年)又废辽西郡入北平郡,当时卢龙地为平州北平郡治。北周因之,但其辖域扩大,约相当今之卢龙、滦县、滦南县、昌黎县、乐亭县等地域之阔。

公元581年,隋统一中国,全国设190多郡。彼时,今之卢龙地为侨置新昌县。开皇6年(公元586年)省肥如入新昌县。18年(公元598年)始名卢龙县。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又置北平郡。辖地比前有所扩大,约相当于今日卢龙、迁安、迁西、滦县、滦南、乐亭、昌黎、抚宁诸县和秦皇岛等地。

唐代(公元618年)高祖改郡为州,今之卢龙地为平州北平郡治肥如县。武德2年(公元619年)复称卢龙县。后因“置州郡颇多”,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彼时今天卢龙县地为河北道平州北平郡治。天宝2年(公元743年)设卢龙军。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平州治。其辖地约当今之卢龙县、迁安县、抚宁县地。

公元907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梁乾化元年,卢龙地陷于契丹。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将辖区分为上京、中京、西京、东京、南京等五道,彼时今天卢龙地属南京道平州,其辖地相当今之卢龙县境北部地区。

宋徽宗宣和5年(公元1123年)辽将张珏据平州卢龙降宋,后为金所破。卢龙地当时曾短暂时内属宋。当时卢龙为燕山府路平州治。

金时,卢龙县属中都府路兴平军节度使。天会4年(公元1124年)复改为平州,其辖地因辽。

元朝初年,改卢龙县属兴平府。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升为平滦路。至元初年世祖分天下为十三大政区。彼时,今之卢龙地属中枢省管辖。大德4年(公元1300年)因水患又改卢龙属永平路。其辖地相当今之卢龙、迁安、迁西、抚宁、昌黎、滦县诸县境。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沿袭元代之旧称,卢龙仍属中枢省永平路。洪武2年(公元1369

年)改平滦路。4年(公元1371年)3月又改名为永平府,卢龙县为府治。万历10年(公元1582年)直辖于京师,其辖地缩小,约相当今之卢龙县地。

清代顺治初年(公元1644年)定鼎为京师,为直隶省,卢龙县地属直隶省顺天巡抚。16年(公元1659年)属直隶巡抚。雍正2年改属直隶总督管辖,仍为永平府治,其辖地扩大,包括卢龙县地大部和迁安、滦县两县地的一部分。

至民国初年(公元1911年)裁卢龙县留永平府,2年改为永平县,3年仍名卢龙县。

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卢龙县辖地包括卢龙县地大部、滦县一部分地区,全县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抗日战争时期,卢龙版图依旧。我抗日武装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卢、抚、昌、迁”、“卢、青、迁”、“卢、抚”等抗日边区政府,一度称“联合县”,1945年日本投降后,撤销联合县,恢复单县制。

1958年,根据“河北省行政区划方案”,一度曾撤销卢龙县原县的行政区划,将县地划归迁安、昌黎二县。1961年6月1日经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将卢龙县与昌黎县分开,恢复卢龙县制,并将划归迁安的部分地区复归卢龙县管辖,辖地即今日卢龙县全境。现卢龙全境南北袤五十公里,东西广为二十二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