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名师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我们来造“环形山”》名师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ffdeb7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2

《我们来造“环形山”》名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的第3课(教材P51-52)。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包括:介绍月球的基本情况、运动方式以及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过程;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并试着解释其原因;探究月球环形山的成因;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了解太阳系的构成;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的特点,学习根据星空图观察星空;了解宇宙的组成、规模、运动变化及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成果和付出的努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本课是在学生对月球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较为具体的对月球地形特点的深入学习,是学生对宇宙的认识从地月系向太阳系过度的一个关键环节,丰富了学生对宇宙星空的认知。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进而让学生对月球环形山的成因做出比较合理的推测,并通过自己制造“环形山”的模拟实验来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了解到月球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让学生经历一个“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结论”的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构建环形山的模型,并能认识到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为本单元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他们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应该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我校是灵武市一所农村中心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按照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配备,能够满足教师教学需要,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我校学生都是来自周围的回族家庭,学生科学课的的学习兴趣浓厚,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培养。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等方式,对宇宙星空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习了一些月球的初步知识。但是,限于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学生对宇宙星空的认知和知识储备还不能和城里学生相比,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教师因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能够观察到月球上的环形山,并且能据此做出自己的猜想和探究验证实验,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3.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经历科学探索的方法。

【教学难点】: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1.教具:PPT课件、照相机。

2.学具:塑料水槽、探究活动记录单、有照相功能的手机、细沙、台球、玻璃珠、黄豆、小立方体、各种形状的小石子、注射器、细胶管、水、镊子、抹布、课堂表现评价记录表。 3.课前谈话:小组分工,组长、记录员、材料员、实验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对比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1.课件出示满月图片,这是什么?(明月)月亮是我们熟知的天体,你也能经常看到它。那么,在你的认识里,月球的表面是怎样的呢?(明亮、光滑、像镜子一样……)

2.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一起来近距离欣赏一下月球的表面吧!(课件出示月球表面图片)这是我国嫦娥二号卫星在月球上空近距离拍摄到的月球表面,和你平常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这些都被称作环形山。

3.想不想知道月球表面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想)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造“环形山”(板书课题:我们来造“环形山”)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从学生熟悉的明月入手,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学生对月亮表面的认识,再与月球实际地形照片对比,激发矛盾,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欲望,确定本课研究的内容,为下一步活动做好铺垫。 二、引导观察,总结特点。

1.请大家继续观察月球表面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月球表面是怎么样的?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相机板书。(预设:到处都是凹凸不平,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千疮百孔,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大家都观察的非常仔细,月球上的环形山酷似地球

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所以伽利略命名为环形山,也叫“月坑”。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月球上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导评价并板书(板书:特点)(预设:很多,布满整个月球表面;大小不一,直径有的达几百千米,有的不到一千米,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厘米;形状不同,大多数是圆形;分布杂乱,有单个的,有叠加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深浅不一)

5.环形山一般会用各国著名天文学家或者其他学者的名字来命名,月球背面有四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命名的。

[设计意图]:在成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总结出月球环形山的特点。学生知道了环形山的特点,才能据此进行下一步的猜想和探究验证实验。给环形山命名的简介,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热情。 三、引导发散思维,提出假说。

1.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可以从几张照片里发现这么多的知识。但是老师现在又有疑问了,这些环形山,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出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小组思考讨论。

3.学生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预设: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月壳运动、月面陷落……)〈如果学生对环形山成因的猜想思路未能打开,教师要及时引导如下:课件出示地球上的各种“凹坑”是怎样产生的,如“火山口”、“陨石坑”、“地壳运动形成的地面凹陷”等图片。〉 4.在环形山成因的这么多可能性中,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个?可能性最小的是哪个?为什么?(学生可据环形山特点进行分析确定) 5.学生交流并简单阐述理由。

6.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猜想,到底哪种对呢?怎么来验证呢?(可以做模拟实验)对,聪明。我们就用模拟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