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简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简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edaff3e5727a5e9856a619d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简述

作者:谢道同 出处:广西神州西部生态环境研究院 更新时间: 2007年12月14日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经济发展模式。 实施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所谓3R原则。

减量化原则——输入端方法,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要求用最少的原料和能量进行生产活动,特别是控制使用者、有毒物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如减少单位产品的原料使用量,纠正过度包装浪费资源,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减少对废物处理的压力,降低垃圾的产生量。 再利用原则——过程性方法,又称为再利用和反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再循环原则——输出端方法,又称为再生利用原则或资源化原则。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资源化原则是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资源化的方式有两级:原级资源化方式和次级资源化方式。原级资源化方式是将消费者者遗弃的废物经资源化后制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废塑料制品制成塑料制品、废报纸制成报纸、废铝罐制成铝罐等),这是最理想的方式。次级资源化方式,是将废物作为原料之一生产其他类型的新产品。例如:废金属、废木材、废玻璃作为添加物生产其他产品。 一、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新经济规律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在全世界仅有不到五分之一人口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情况下,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继续增长的重大约束。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开始成为发达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地球日”大游行,标志着人类开始高度关注环境污染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其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说:“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从此生态环境作为制约经济增长的要素而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到了20世纪70年代生态环境事实上已经从单纯自然意义上的人类生存要素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经济要素。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探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87年,时任挪威首相的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里,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并较系统的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十分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例就达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天然的生态环境资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我们的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生态环境由于其自然属性,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每个人都可以共同享受而不用付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要求我

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循环经济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一)国外循环经济的4种模式

自从循环经济的理念问世以来,发达国家先后把它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循环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现在世界上实施的循环经济有四种模式:

1、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

以生态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必然重视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是微观层次的循环经济,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模式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并在废塑料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维克”等新产品。达到了在企业内部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局部做了零排放的成果。 2. 工业园区模式——区域内的循环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废物的输出输入关系,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最典型最成功的例子,其方式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工业共生体系,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如下图:

图3:卡伦堡共生体系物流交换示意图 卡伦堡是一个2万人的小城市,围绕城市发电厂、炼油厂、制约厂、石膏厂四个厂为核心,通过市场贸易方式将废物、副产品作为另一企业的原料,形成生态链,最终实现污染“零排放”。工业园区内的共生关系为:电厂是中心,在供电的同时,其蒸汽供应全市居民供热以代替原来城市3500座烧油渣的炉子,从而大量减少了烟尘排放量,蒸汽同时供炼油厂、制药厂生产用热能;电厂除尘脱硫所产生的“废物”硫酸钙,供石膏厂生产石膏板;煤渣、粉煤灰供筑路和生产水泥原料;制药厂和炼油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将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供石膏厂烘干石膏板,减少火焰的排空,而酸法脱硫所产生的稀硫酸供应硫酸厂,脱硫后废气供电厂燃烧;全市进行了水平衡,炼油厂的废水经生化处理后,作为电厂的冷却水等,整个园区进行水循环后,每年减少25%的用水量。

这个循环网络为相关企业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对该地区空气、水和陆地的污染。通过废弃物或副产品作原料使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据统计,①减少资源消耗:每年4.5万吨石油,1.5万吨煤炭,60万m3水,这些都是该地区相对稀少的资源;②减少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每年17.5万吨二氧化碳和1.02万吨二氧化硫;③废料重新利用:每年13万吨炉灰(用于筑路)、4500吨硫(生产硫酸)、9万吨石膏、1440吨氮和600吨磷。

源于这些交换的经济利益同样十分巨大。据得到的有关资料估算,二十几年时间总投资约为6000万美元,而由此产生的效益估计为每年1000万美元,投资平均折旧时间短于5年。 3.全社会层次的物质循环——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它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任何商品的包装,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产企业参与了“商品包装再循环计划”,并为处理自己产品的废弃包装交了费。“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

DSD系统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例如政府曾规定,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为72%,1997年已达到 86%;废弃物作为再生材料利用1994年为52万吨,1997年达到了359万吨;包装垃圾已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500万吨。DSD系统在德国十分成功的实现了包装废物在整个社会层次上的回收利用。 4、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由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

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近37万亿日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西方循环经济的几种模式中,有2种较受关注。

一是德国模式。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它的特色是循环经济法制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经济思路制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对于商品的包装物要尽可能减少并回收利用,以减轻填埋和焚烧的压力。1994年,德国公布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从商品包装拓展到社会相关领域,规定对废物管理的手段首先是尽量避免产生,同时要求对已经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使用和最终资源化的处置。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共三个层次:法律、条例和指南。除上面提到的法律、条例外,还有农业和自然保护法、污水污泥管理条例、废旧汽车处理条例、废电池处理条例、有机物处理条例、电子废物和电力设备处理条例、废木材处理条例、废物管理技术指南、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技术指南等。德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及其实践,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日本、欧盟各国等经济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依据循环经济的思想制定或修订了本国的废物管理的法律规范。

二是日本模式。即环境保护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社会结构开始从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社会,向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社会转变。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200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随后又出台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第二层次的综合法。2001年4月,日本实行《家电循环法》,规定废弃空调、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由厂家负责回收;2002年4月,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规定汽车厂商有义务回收废旧汽车,进行资源再利用;5月底,日本又实施了《建设循环法》,到2005年,建设工地的废弃水泥、沥青、污泥、木材的再利用率要达到100%。 (二)国外实施循环经济的若干事例 德国:雨水是“金”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就开始探索雨水资源化。德国是欧洲开展此项工程成果最好的国家之一。

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集下来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法兰克福一个苹果榨汁厂,更是把屋顶雨水作为工业冷却循环用水,成为工业项目雨水利用的典范。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