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注标点翻译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古注标点翻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e21840d4a7302768e9939d3

3、貌、之貌:

用来解释形容词、副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意为“??的样子”。 例如: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象注:“冷然,轻妙之貌。”

《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4、犹:

用来说明是以同义词解释同义词,或用引申义释本义,两者意义不完全相同,相当于“如同、等于说”。例如:

《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赵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所谓声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双声叠韵)的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注释方法。表示声训的常用语是“之言”、“之为言”。例如:

《说文》:“冬,四时尽也。”《白虎通》:“冬之为言终也。”上古“冬”、“终”音同,以“终”释“冬”,在训诂学上叫做声训。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

这种注释文字的方法,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萌芽。如《论语·颜渊》孔子对政的解释:“政者,正也。子帅而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政就是正(端正)。两个字是同音字,用正解释政(不用术语),这就是后代的声训。

6、读为、读曰、读若 读如

都是用来注音的术语(注释和被注释字不完全同音)。 读为、读曰一般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既注了音又释了义。 《诗·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 《汉书·李广传》: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汉书·贾谊传》:“天下无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 读若 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说文》“宄读若轨。”

7、如字

指明词语读音的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不同的读音,其中表示本义的读音叫本音,其余叫破读或读破。“如字”是要告诉读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个字要读本音。

9

王:wáng是本音或如字,Wàng是破读音 。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注:“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所说的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厌恶坏事好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欢好事就像爱好漂亮的美人。)上“恶”读wù,下“恶”读a。臭,气味。上“好”读hào,下“好”读hǎo。

8、辞、词,

用来注释在语言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的术语,也叫做“语助”,即语气词,叹词或词头、词尾等。如:

《诗经·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亨注:“思,辞也。” 《诗经·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朱熹注:“言,辞也。” “思”是句末语气词,“言”是词头。

9、浑言(统言),析言

主要用于同义词的辨析。“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具体地说。同义词是意义相近而又各有特点的词,笼统说则同,具体说则异。例如:

《说文·走部》:“走,趋也。”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浑言不别也。”

10、当为、当作

凡用“当为、当作”的,表明是错字而须改正。

四、旧注的体例

参看旧注,必须熟悉古人注书的体例。古书注解的体例很复杂,主要谈谈先秦经书的注解体例。我们今天比较容易找到,又比较全面体现古注面貌的注释本,首推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该书代表了我国清代以前古代注释的最高水准。

《十三经注疏》是后人把汉魏时代的注和唐宋的疏与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本书。在体例上大体相同。它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

(1)经文,即经籍的正文;

(2)注文,即汉人或魏晋人的注释文字

(3)音义,即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对经文和注文里的难字所加的注音和义释;

(4)义疏,即唐宋人对经文注文所作的疏解。

注疏本的大致体例:

现以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的经、注、疏为例,具体说明经书注疏本的体例。其注疏本称《毛诗正义》,内有四种古注,即毛传、郑笺、孔疏和陆氏音义。具体见743页《毛诗正义》中《诗经·北风》第一章的一段注解文字。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兴也。北风,寒凉之风。雱,盛貌。笺云:寒凉之风,病害万物。兴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凉音良。雨,于付反,又

10

如字,下同。雱,普康反。酷,苦毒反。惠而好我,携手同行。惠,爱。行,道也。笺云:性仁爱而又好我者,与我相携持同道而去。疾时政也。○好,呼报反,下及注同。行音衡。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虚,虚也。亟,急也。笺云:邪读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矣,所以当去,以此也。 [疏]“北风”至“只且”。○正义曰:言天既为北风,其寒 凉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凉风盛雪,病害万物,以兴君政酷暴,病害 百姓也。百姓既见病害,莫不散乱,故皆云:彼有性仁爱而又好我者,我与此人携手同道而去。欲以共归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为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虽先日其宽虚,其舒徐,威仪谦退者,今莫不尽为急刻之行,故已所以去之。既,尽也。只且,语助也。

(1)文中单行大字是《诗经》正文 (2)紧接大字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 下的是注文:

A开头没有“笺云”的是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简称“传”。 B《传》后的“笺云”的“笺”是汉郑玄的《毛诗笺》的“笺”。 C“○”是间隔符号。圆圈后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 D大字[疏]后是唐孔颖达的“疏”。

[疏]下的小字是有待疏解的文字提示,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经文或注文 的首尾各二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用“正义曰”再疏解。 “正义曰”是发端语。 “正义曰”以下是疏文。疏文是进一步对经注进行疏解 。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 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帅所类反 [疏]注居中至在左○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齐侯不知戎礼○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 [疏]注齐侯不知戎礼○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

练习:阅读上文古注并依注回答问题。 (1)给全文和注解加上标点。

(2)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

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3)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五、古书注解的内容

古书涉及到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要注解的东西很多,因 此旧注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解释词义、注明音读、疏通文意、阐明思想、分析句读、讲解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释典故、校正文字、考证人名、地名等。同时不同时代内容亦不相同。

(一)汉唐人的注解 1、解词,释义,注音。

汉唐人注解重在训释字句。读古书的许多障碍来自对一个词的音、义缺乏 了解,因此解词是古注首要的任务。如《汉书·郊祀志》:“神君者,长陵女子,

11

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颜师古注:“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为先后,吴楚俗呼为妯娌,音轴里”。

汉武帝好道,崇信神仙之说,在登基元年,就以丰厚的祭礼供奉一位“神君”——长陵女子因子夭折悲痛而死,但在她嫂子宛如的身上显灵,所谓的百求百应。民多往祠。其后汉武帝亦祠之,谓之神君,震动天下。从颜注可知,陕西关中俗语的“先后”即为吴楚方言中的“妯娌”,均指哥哥弟弟妻子的合称。颜注解词后还加注读音。

2、注明典故的来源和词语的出处。

汉代后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家喜欢引经据典,如果不懂文章里的用典,就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容,因而说明这些典故来源和词语的出处,就成为注释家的重要任务。如唐代李善给梁肖统《文选》作注时,就是以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为主,是最著名的解释典故的典范之作。

3、考证人名地名和考核史实。

后人读古书常遇到古代名物制度、人名地名以及历史事件等问题,往往茫然,所以考证名物制度,考证人名地名和考核史实是古注中常见的内容。如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侧重于这方面。

4、有的重在阐明哲学思想。

有些古书,文义深奥,旨意难明,注释者往往不以解释字词为重点,重点放在原著的哲理阐发上,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晋代郭象的《庄子注》就属此类。

(二)宋人的注解

唐代以后,宋代学者也作了不少注释工作,其风格与汉唐大不相同,常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成一种宋学体系,这是所谓“六经注我”式的注解。对后代最有影响的是朱熹。

(三)清代的注解 1、详尽可靠。

一些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较深的研究,从文字训诂上着手,善于由字音求字义,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所作注解大都详尽可靠,但他们在考证中,甚至对每一个字都要讲求来处,有的本来三言两语能说明的,偏偏要旁征博引,不免失于烦琐。

2、注重校勘。

古书经过历代的传刻,文字往往有讹误,为了正确理解原意,就必须订正这些错误。清代学者在校勘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阮元为《十三经注疏》所作的《校勘记》就是一例。这种校勘记也是我们阅读古书时需要参考的。

校勘: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来比较文字的异同和订正讹误。校是订正、考订的意思,勘是校的意思。校勘古书有一些专门术语,最常见的校勘术语有:衍文、脱文、讹文、倒文 等。

1“衍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