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注标点翻译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古注标点翻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e21840d4a7302768e9939d3

治通鉴音注》等。

(五)清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清代四经学注释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为什么?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大兴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考官出题《诗经》中的“维民所止”就被认为是砍了“雍正”的头),因此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里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清代训诂学,名家辈出(有师徒关系的,如戴震与段玉裁、王念孙;有父子关系的,如王念孙与王引之;有兄弟关系的,如王先谦与王先慎,二者是湖南长沙人,等),著述繁多。清儒反对宋人的空疏义理学风,倡导汉代重考据重语言实际的朴学学风。

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注释家及注本有:戴震《方言疏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庄子集解》、《荀子集解》,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阮元《十三经校勘记》,陈奂(huàn)《诗毛氏传疏》,孙诒让《周礼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邵晋涵《尔雅正义》,等等。

要读懂古注,就要了解古注的类别、内容、体例、术语等,下面分别看这几个问题。

二、古注的类别

我国大规模的古书注释工作始于西汉。从汉到清,我国有价值的古籍,古人都进行了注释。依据注释内容、对象和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古注可以分为传注类、章句类、集解类、义疏类、音义类、补注类等。这些都是古注的名称,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下面分别介绍。

(一)传注类

传注类注释以古代文献中字、词、名物的诠释为内容。按术语原意的不同,可以分为传、注、笺、诂、训等。

1.传。传,本来是指驿站用来传递消息的车马,后来引申为在学业上师传的意思。“传”作为一种注释形式,汉唐注家有三种解释:

①指传述。传述历代相承的师说。 ②指解释经义的文字。秦汉时期,儒家的六部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被称为“经”,解释经的文字被称为“传”。如解释《春秋经》的文字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都是对孔子《春秋》进行解释和阐发的。这类“传”,多数侧重于经文的思想内容,即所谓“微言大义”的阐发解说,而不以语言文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

③指依据经文逐字逐句的解释文意。

“传”本来是一种偏重于思想内容解说的一种注释,如《左传》补充大量史实。后来“传”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传成为一般的注释名称,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所以“传”又称“注”,两者都是注解、诠释古书原文的。

2.注。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也是专释经

5

文字句的一种注释,是注释的通称。“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其作了“三礼注”)。古书注释称“注”的很多,如郑玄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等。

3.笺。“笺”是表识(zhì)、标记的意思。开始于郑玄的《毛诗笺》。“笺”,就是指读书时有所领悟,有不同意见,则把新意见记下来,标在原文的一侧。这些标在一侧的文字就叫作“笺”。郑“笺”为《毛诗诂训传》作注,就是以《毛传》为基础,有自己的见解,便记下来,发挥、补充或订(dìnɡ)正毛亨的注释。郑玄注诸经皆称“注”,唯独注《毛诗》称“笺”,是要表示对毛传的宗尊之意。郑玄《笺》对毛亨《传》具有补充订(dìnɡ)正的作用,可以看作“疏”体的萌芽。但是,它与后来的“疏”体又有明显的不同:它只在对正文作补充注释时申述或订(dìnɡ)正毛亨《传》,没有把毛亨《传》当作注释对象,所以,“笺”仍然属于一般的传注类,而不属于义疏类。

4.诂、训。这两个名称重在解释词义。笼统说来没有区别。诂也写作“故”,汉人注书多称“故”。“诂、训”因含义相近,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称为“训诂”或“诂训”,均指解释古代的字词名物,如毛亨《毛诗诂训传》等等。

诂训与传虽然侧重不同,但古代注释家一般不把他们严格分开。如汉代毛亨注释《诗经》,就称作《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所以孔颖达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也。”

(二)章句类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即分析章节句读。类似今天的串讲句意,分析其中含义。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章句体兴于汉,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如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 《楚辞章句》等。

(三)集解类

重要的古籍,通常都有好几家先后为它作注。如今本《史记》附有南朝宋裴骃、唐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疏也有多次,如《诗》有孔颖达《毛诗正义》(通常简称“孔疏”),至清代又有陈奂《诗毛氏传疏》。随着对同一著作各家注释日渐增多,为了博收众家之长,从魏晋开始又出现了集注。把同一部书的各家注释都收集汇合,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这种注释称为“集解”。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自己意见的一种注释。“集解”是汇集众说而解之的意思。与“集解”相近的注释还有“集注”、“集传”、“集释”等等,意思都差不多。“集注本”集诸家之注时,于注文之首标明集自何人,如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疏云:“以叙集解之体例也,今谓何晏时,诸家谓孔安国、包戚、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也。集此诸家所说善者而存之??故各记其姓名,注言“包曰”、“马曰”之类是也。”

(四)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注疏等,简称疏。如

6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唐朝。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订(dìnɡ)正,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意即“正前人疏义”,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私人整理订(dìnɡ)正的义疏,仍称为“疏”,如贾公彦的《仪礼疏》。后来两者就混同了。一般的义疏可以由说经家任意发挥,而正义类却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只能在指定注本的基础上阐发经义。注文即使错了,疏文也要加以曲意疏证,因而不免墨守成规,难以超越一家之见。

名词解释:

疏:“疏”就是疏通的意思。“疏”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又叫“正义”。既解正文,又解前人的注文。宋人也沿用这种方法。因为汉魏时代的旧注,到唐代时一般人已难以理解,于是出现为疏通旧注而作的注解。它的说解比起汉注来要浅显详明些。

正义: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作为经学的标准解释,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是正前人释义的意思。“疏”和“正义”实质上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正义”是奉诏官修的注疏,而“疏”则是属于私家写的注疏。后人引用“正义”,也称为“疏”,因而不再有“正义”和“疏”之分。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也常称孔疏。

《五经正义》:唐太宗为了统一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诏国子监祭酒孔颖达为《易》、《诗》、《书》、《礼记》、《春秋左传》五经作疏解,称为《五经正义》,简称为《疏》。

唐人九经疏:唐代官修的《五经正义》之后,又有贾公彦等私人修纂的四种经籍,即贾公彦专门为疏解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仪礼注》作疏;徐彦、杨士勋为《公羊传》、《穀梁传》作疏,合称为唐人九经疏。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唐人九经疏和宋人的四种注疏。即:

唐代义疏著作主要有: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晋范甯注,唐杨士勋疏 宋代所作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7

(五)音义类

“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注释。辨音的书叫“音”,释义的书叫“义”,两者合起来就称为“音义”。不过,音义这种注释往往是以注音为主,以释义为辅。是汉末魏晋音韵学兴起以后才出现的一种注释形式,盛行于唐代。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是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它是陆德明为《周易》等十四部典籍所作音义,故“音义”也叫“释文”。此外,“音义”也叫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都是对古书字词读音意义的审定校正。音义类可以分为两类:

1.为某部书注音释义。如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2.为一批书注音释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等。

(六)补注类。

是补充、订(dìnɡ)正前人注释的一种注释。它与义疏相同,都是既释经文,又释注文。与恪守旧注,疏不破注的“正义”大不相同,补注类重在对旧注进行补充和纠正。补注类注释还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较著名的有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补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的;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是补唐·颜师古的《汉书注》的。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三、古注的常用术语

读古书的旧注,除了熟悉古注的体例、内容和注解的方法外,还要对古人作注解时用来解释字词等的术语有所了解。古人注解用语有一定套式,运用一系列的术语(一般称训诂术语),这些术语不是一时一书一人所用,含义不完全统一(古人重视师承家法),后人理解也不尽一致,我们介绍时采用通用的说法,下面分别介绍一些常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三个术语都是用来释义,其含义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被释词总是处于术语之后。

《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集解:“包曰:同门曰朋。” 《左传·文公六年》“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为殉。”杜注:“以人从葬为殉。”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2、谓:

与“谓之”不同,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解释笼统、抽象的概念,相当于“是指”、“是说”,“说的是??”、“指的是??”,被释词在术语之前。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孟子·梁惠王上》:“爷斤以时入山林。”赵注:“时谓草木零落之时。”赵注指出“以时入山林”的“时”具体指草木零落之时,亦即秋冬季节。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