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部编版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a882a08a0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1

粥的颜色是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②“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满足,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板书设计:

2.腊八粥 盼粥 想粥

详写:等粥 孩子天真可爱

猜粥 看粥 略写:喝粥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寒 食 飞花 御柳——写景

以汉喻今 蜡烛 轻烟——抒情 流露不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迢迢,遥远。)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