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第3--8)单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第3--8)单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a5e3d8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b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 教学建议 …………………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按时间顺序写了7个传统节日,与节日风俗、活动相关的生字分散于全文,可采用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字音方面,“传、舟、赏”是翘舌音,借助词语“传统、龙舟、赏菊”帮助学生读准;“乞巧”一词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注意在语流中“乞”的变调。“巷、祭”二字易误读,可借助拼音和词语“大街小巷’’和“祭扫”加以巩固。“重”是多音字,在“重阳节”一词中读“chonɡ”,这个字的字音学生已经学过,可以出示词语“重复、重新、重合” “重要、重量、轻重”让学生辨读。

字形、字义方面,要根据本课生字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识记。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传、宵、饼、菊”,可以借助形旁表义的规律来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2)利用熟字识记。“贴、赏、宵、郎”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如站、粘一贴、常一赏、消一宵、朗一郎。“祭、乞”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如察--祭、吃---乞。

(3)生活识字。可以借助地名识记,如巷--北京的“南锣鼓巷”。可以借助物品识字,如艾—艾灸、艾草。

(4)语境识字。一些生字与熟字组成常用词,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识记。 统:总统、统帅、统一、统治 堂:课堂、礼堂、澡堂、大堂 乞:乞丐、乞求、乞讨 巧:巧妙、巧手、花言巧语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贴、敬、转”是左右结构,3个字左右两部分的高低一致,“贴”左右宽窄一致,“敬”左宽右窄,“转”左窄右宽。“街”是左中右结构,要注意各部分的宽窄、长短、高低和笔画的穿插。“团”是全包围结构,“闹”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国字框和门字框要写的大而方正。“舟”是独体字,

要注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艾、热”是上下结构,“艾”上部扁,下部长,“热”上部长,下部扁。

本课9个汉字书写要点:

贴 贝字旁的撇要写长,最后一笔是“点”,要收在竖中线左侧,避让“占”。 街 左中右三个部分要写紧凑,注意穿插避让,左、中高,右边低。右部第一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一样高。

舟 笔顺是撇、撇、横折钩、点、横、点。首笔撇是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撇和第三笔横折钩均写长,横压横中线,两点上下对称。

艾 草字头横平且长,撇、捺要写得舒展。

敬 右边首笔撇的收笔,末笔捺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中心,末笔捺写舒展。 转 左部“车”的笔顺是横、撇折、竖、提,右部“专”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团 先外后内最后封口。“口”左右两边的竖画平行,“才”的竖钩压竖中线。

热 上下宽度一致。上部“丸”笔顺为撇、横斜钩、点。四点底宽而扁,第一点与另外三点的方向不同。四个点间距均匀,高度一致。

闹 先外后内。“门”的点在左上格,“市”的点、竖均在竖中线上。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以抄写“词语表”中的字加以巩固,如龙舟、转眼、团圆、热闹;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如街头、敬爱、转身、团结、热心、打打闹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内容贴近生活,节奏轻快,富有韵律美。在学生自主朗读过程中,教师可对朗读的停顿、重音做适当点拨。

要注意停顿适当,句子之问的停顿稍长,句子内的停顿稍短。全文共8句话,前7句话每句分别介绍了一个节日的习俗,对佳节的名称可适当重读,以加深学生对节日的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传递的情感,正确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这7个节日并不都是欢快的,如,读“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可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本课要求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表演读、同桌拍手读、师生对读、生生接力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理解运用。

传统佳节源于生活,学生一读句子,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教学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他们的理解。

文中一些词语,如“传统、乞巧、祭扫”,内涵丰富,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可采用联系生活、联系语境、借助图片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联系生活理解“传统”。在朗读课题环节,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和家人年年都过哪些节日?是怎么过节的?引导学生感知“传统”的意思: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

世世代代都过的节日就是传统节日;“过春节、贴窗花、放鞭炮”,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

的习俗就是“传统习俗”。在适当环节,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除传统节日外,你还知

道哪些事物是代代相传的?相机引导学生朗读与节Et有关的古诗,让学生知道古诗、谚语等是中华传统文化。

补充资料理解“乞巧”。乞巧节对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介绍乞巧节的习俗,让学生理解“乞巧”的意思是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借助图片理解“祭扫”。出示“祭”的甲骨文字形,让学生观察发现,借助字形理解字义: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像祭桌。再出示祭祀、祭扫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帮助理解“祭扫”的意思。

3.课后练习。

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累传统文化常识,可贯穿本课教学过程逐层落实。(详见“朗读指导”)

第二题可分两部分落实,“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可在课文学习结束后作为巩固环节运用;“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么过节的”,可于随文识字环节落实,让学生联系生活,讲讲自己怎么过节的。

第三题旨在引导学有余力或对此主题感兴趣的同学拓展学习,不做统一要求。对愿意选做的同学,可指导其搜集图片、文字,采取办个人小报的方式进行,并为其提供展示机会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