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物探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9852e95524de518964b7dd3

填空题

按场分:重、磁、电、震、放、热

按工作空间:航空、地面、海洋、井下

按目的:金属、石油、煤炭、水文、工 程、 重力测量的地质任务

根据重力测量或重力勘探所承担的地质任务及勘探对象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区域重力调查;能源重力勘探;矿产重力勘探;水文及工程重力测量;天然地震重力测量等。 磁异常的起因取决于地球磁场和岩(矿)石磁性,两者是磁法勘探的物理基础。 磁法勘探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设计阶段。 (2)施工阶段。 (3)数据处理阶段。 (4)解释分析和提交成果报告阶段。 方法分类(1):

天然场源法:自然电位法、大地电流法、大地电磁法等。 人工场源法: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法等。 方法分类(2):

传导类电法: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激 发极化法等。

电阻率法:剖面法(二、三极剖面、联合剖面等) 电测深法

感应类电法:电磁剖面法(偶极剖面、航空电磁法等) 电磁测深法(大地电磁测深、频率测深等)

激电法可以沿用电阻率法的各种电极装置,其中用得比较广泛的有中间梯度(中梯)、联合剖面(联剖)、对称四极测深(测深)和偶极一偶极(偶极)等装置。 在很大地区范围内观测到的地球天然交变电磁场称为大地电磁场。 其传播的动态特征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另一是波传播中它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规律,称为动力学特征

影响地震波振幅的因素很多,激发条件决定了地震波的初始振幅,波前发散和介质吸收是地震波向外传播时,影响振幅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视速度:所谓视速度,就是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视速度与真速度之间的关系,叫做视速度定理 。 波沿测线传播的视速度大于真速度。

视速度一方面决定于真速度,更决定于波到达地面的入射角。 产生反射的条件是,上下介质的分界面必须是波阻抗的分界面。

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场的概念

地球物理场,是指存在于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的、具有物理作用的物质空间。 2、地球物理异常

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土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电性、磁性、放射性及导热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局部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地球物理异常 3正常重力位

引入一个与大地水准面形状十分接近的正常椭球体来代替实际地球,并假定此椭球体内部物质密度均匀或呈同心层状分布。这样,该球体表面上各点的重力位便可根据其形状、大小、质量、密度、自转的角速度及各点所在位置等由理论公式计算出来。在这种条件下得到的重力位就称为正常重力位,求得的相应重力值就称为正常重力值。 磁法勘探 是通过观测和分析由岩石、矿石或其它探测对象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进而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或其他探测对象分布规律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电法勘探以岩、矿石之间电磁学性质及电化学性质 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电(磁)场 在地下的分布规律,探查地质构造和矿产 资源。

岩、矿石的自然极化性:某些岩石和矿石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会呈现出极化状态,并且在其周围形成自然电场,这便是岩、矿石的自然极化。 瞬变场是指那些在阶跃变化电流源作用下,地中产生的过渡过程的感应电磁场。因为这一过渡过程的场具有瞬时变化的特点,故取名为瞬变场。

电阻率法是以地壳中岩石和矿石的导电性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并研究人工建立的地中电流场(稳定场或交变场)的分布规律达到找矿目的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一组电法勘探分支方法。

充电法 许多金属矿体及某些高矿化度的地下水,相对其周围岩石而言,电阻率很低,可近似地看成是理想导体。这样,当它们局部在地表出露或被某种勘探或开发工程揭露时,如果向这种天然或人工露头充电,并观测其充电电场的分布,便可据此推断整个地下良导电地质体(矿体或高矿化度地下水)及其周围岩石的电性分布情况,解决某些特定的地质问题。 自然电厂法 在一定的地质-地球物理条件下,地中存在的天然稳定电流场称为自然电场。基于研究自然电场的分布规律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一种方法称为自然电场法。 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是以不同岩、矿石激电效应之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电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种分支电法。

电磁感应法 是以地壳中岩石和矿石的导电性和导磁性差异为主要物质基础,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观测和研究电磁场空间分布规律,从而寻找地下有用矿床或解决地质关题的一组分支电法勘探方法,简称电磁法

电磁测深法 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研究天然或人工(可控)场源在大地中激励的电磁场分布,并由观测到的电磁场值来研究地电参数沿深度的变化。

瞬变电磁法(TEM)是利用敷设在地面的不接地回线(大回线、线圈)通以脉冲电流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磁场,或利用接地线源直接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电流场,使地下导电介质因电磁感应现像产生感应涡旋电流,从而形成随时间变化的二次电场和磁场;在一次场的间歇期间,测量这二次电场和磁场及其随时间的衰减。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就是用人工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地震),研究振动在地下的传播规律,以查明地下地质情况和有用矿藏(如石油,煤田等)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波形

描述质点位移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图形叫做波形 “波形特征”,就是指振动相位数、视周期、视振幅及其相互关系。

吸收衰减:实际介质并非完全弹性介质,于是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能量的衰减要比在完全弹性介质中的衰减要快,这种衰减称为介质对波的吸收衰减

波的散射: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平滑的分界面,或者遇到与波长比较起来不大的不均匀体。就会产生漫反射或绕射现象,而形成向各个方向传播的波,称为波的散射现象。

时距曲线:根据波的到达时间t和观测点的坐标x和y,就可以做出t=f(x,y)的关系图形,这个图叫时距图。t=f(x,y)的关系曲面叫时距曲面。观测点沿直线分布,观测时间t和观测距离x的关系曲线叫时距曲线。

全反射波当地震波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i时,入射波的全部能量,都转换为反射波,即在临界点A以外的分界面上,没有透射波产生,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全反射。 折射波

由上面分析可知,当V2>V1时,透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透射角也随之增加,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角度i时,透射角β增加到90°,这时透射波就以V2的速度沿界面滑行。我们称这时的透射波为滑行波。 地震资料反演

在地球物理学中,用某一数学模型描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称作正演过程。相反,根据地球表面观测到的物理现象(或数据)推测地球内部介质物理状态的空间变化及物性结构,这个过程在数学上称反演过程。反演过程构成的数学物理问题称作反问题,求解反问题的方法称反演方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电阻率法观测系统。与常规电阻率法相比,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野外信息采集过程中可组合使用多种装置形式,因而采集的信息量大,数据观测精度高,在电性不均匀体的探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解答题

1工程物探的应用范围 (1)区域性地质调查。 (2)工程地质环境调查。

(3)工程施工或巷道掘进过程中的超前预测。 (4)工程施工质量及工程现状的检测。 (5)环境地质方面。 (6)水资源的调查。

(7)考古及文物保护方面的调查。 2工程物探前提及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 (1)前提 1、要有物性差异 2、有一定规模3、干扰小 (2)可解决的地质问题:

1、覆盖层、风化带厚度、基岩起伏形态、潜水位深度;

2、断层、破碎带、裂隙带、溶洞等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推断含水情况; 3、岩土,岩石动弹参数测定,岩体稳定性评价; 4、滑坡、陷落柱、洞穴探测,路基、水坝探查; 5、桩基检测;

6、地下电缆、管道分布探查,检漏; 7、地下水资源勘查;

8、环境污染及地质灾害监测。 3决定岩石密度的主要因素是:

1、岩石中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

2、岩石中的孔隙度大小及孔隙中的充填物多少; 3、岩石所受压力的大小。 4磁法勘探它具有如下特点:

①轻便易行、效率高、成本低,在许多情况下效果良好。

②工作领域广、不受地域限制,可广泛应用于空中、海洋、地面与钻井中。 ③岩石原生剩余磁化强度矢量与成岩时的地磁场有关,因而具有记录成岩时地磁场的功能,有人称之为古地磁场的记忆器。 ④应用范围广。

5、影响岩石磁性的主要因素

岩石的磁性是由所含磁性矿物的类型、含量、颗粒大小、结构以及温度、压力等因素决定的。

(一)岩石磁性与铁磁性矿物含量的关系。一般来说,岩石中铁磁性矿物含量愈多,磁性也愈强。

(二)岩石磁性与磁性矿物颗粒大小、结构的关系 在给定的外磁场作用下,铁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不变,颗粒粗的较之颗粒细的磁化率大。 此外,铁磁性矿物在岩石中的结构对其磁化率也有影响。当磁性矿物相对含量和颗粒大小都相同,颗粒相互胶结的比颗粒呈分散状者磁性强。 (三)岩石磁性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高温与高压对矿物和岩石的磁性会产生影响。 岩石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比单纯矿物复杂。 6应用磁法勘探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